正文 紗線的性能與服用紡織品性能的關係(3 / 3)

正確運用纖維的分布規律,可以提高混紡織物的服用性能。影響纖維分布規律的因素包括纖維的性能,紡紗工藝兩個方麵。

1.纖維的性能對纖維分布規律的影響

(1)纖維的細度、長度、比重:比重大,細而長的纖維,向紗的內層轉移;比重小,短而粗的纖維,向紗的外層轉移。

(2)纖維的初始模量:模量大的纖維在內層,模量小的纖維在外層。

纖維的初始模量對纖維分布規律的影響比纖維的細度、長度、比重要小。

(3)纖維的卷曲狀態:纖維的卷曲狀態影響著纖維間的抱合力及摩擦力。影響纖維轉移時的阻力。因此,纖維間的摩擦力大和抱合力大的纖維,較多地分布在外層(卷曲大的在外層)。

(4)纖維的截麵形狀:圓形截麵的纖維,抗彎剛度小(易彎曲),分布在紗的內層。因此,當不同性質的纖維相混紡時,如果有較多的、細而柔軟的纖維分布在紗的表層,織物手感必然柔軟。反之,紗的表麵有較多的粗短、剛性大的纖維時,織物手感就粗硬,挺括。若強度高,耐磨性好的纖維在表層分布較多時,織物必然耐穿耐用。

2.紡紗工藝對纖維分布規律的影響

(1)紡紗方法:① 環錠紡:纖維外轉移程度高,纖維分布不勻(可利用此法)。② 自由端紡:纖維內外轉移程度低,兩種纖維分布均勻。

(2)混紡比:混紡織物的性能,大都由占主體的纖維而定。故不同的混紡比,必然造成混紡織物性能的差異。

(三)混紡織物的性能變化規律

(1)比重:混紡後纖維的比重=甲纖維比重×甲纖維混紡比+乙纖維比重×乙纖維混比。

紗內有10%~50%的空隙,故實際混紡紗的比重小於混紡纖維的比重。

(2)吸濕性:混紡紗的公定回潮率(%)=甲纖維混比×甲纖維公定回潮率+乙纖維混比×乙纖維公定回潮率100(1-3-1)

(3)強度:由於兩種纖維伸長度不同,故當混紡織物受力時,先由伸長度小的承受負荷,一直到該纖維被拉斷後,才開始由伸長度大的纖維來承受負荷。因此,混紡紗或織物的強度,開始時隨著高強纖維甲的混比增加而降低,且此時的混紡強度往往比低強度的纖維的純紡還要低,而低到一定程度,又會隨著甲纖維的混量增加而增加。即混紡紗或織物的強度曲線上有低穀。低穀的位置與程度隨混紡纖維種類的不同而異。兩種纖維的彈性,模量越接近,低穀的程度越輕微。反之,越嚴重。

(4)伸長度:伸長度=甲纖維伸長率×甲纖維混比+乙纖維伸長率×乙纖維混比100(1-3-2)

一般在兩種純紡紗中間,比計算值略低。

(5)耐磨性:把耐磨性高的纖維混入低的纖維以後,一般耐磨性都有提高,隻是混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6)折皺回複性和折痕保持性:二者成正比例關係。

(7)防熔孔性:一般在合成纖維中混入少量(20%以上)的天然纖維或粘膠纖維,即可防止或減輕。

(8)尺寸穩定性和縮水率:混入吸濕性小的纖維,可以提高織物的尺寸穩定性和降低織物的縮水率,而且混量增加,改進的幅度增大。但當達到一定比例後,變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