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不能賣掉這些股份,但這就是分歧。隻能說服一下了吳德了。
“我給你講一個故事,有個斯坦福的工商碩士叫羅伊.雷德蒙,想給他的老婆買內衣,但他很害羞,不敢去內衣店買,所以他想了個主意,他貸款四萬美金,又找親戚借了四萬,開了一個讓你感覺不那麼像流氓的高端商店——維多利亞的秘密,第一年就賺了五十萬。他做了郵購目錄,開了三家分店,五年之後他以四百萬價格把公司賣給了LeslieWexner,而不過兩年的時間,那家公司就值五億美金了,那個隻是想給老婆買內衣的男人跳下了金門大橋。”這還是吳啟看電影《社交網絡》知道的故事。結果最後查了一下,還是真人真事。
“你說這個的意思是說未來這些互聯網公司會成為偉大的公司嗎?”
吳啟堅定的看著他。
“是!”
“這是個寓言故事嗎?”
“不是,是真人真事。”
“但我看不到未來,我想辭職!”
對吳德的能力吳啟很肯定的,但作為人才。永遠有些自己的思維獨立性。
“是工資的原因嗎?你開個價。”吳啟怕麻煩,挖一個人才需要時間。
“不是工資的原因。我看不到你能看到的未來。所以我要走了。”
說白了,理念不同。作為頂尖人才。永遠不會缺少工作。但吳啟不放心。
“兩百萬年薪,加一倍。隨後我會注資兩千萬美元。”
“老板,真不是這個意思。我搞不懂互聯網。給人打了十多年工了,我也想去創業。這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
“那你也不要馬上給我撂擔子,給我挖個人過來。讓他實習一個月。如果可以,我把今年的年薪全給你付了。以後你想融資,也可以找到咱們公司來。怎麼樣?”
“那好,我現在就能聯係到。讓他來實習。”
第二天,吳啟見到了王勇。是個三十歲的年輕人。比吳德小十歲。北大管理係畢業的。實習了十天,很負責的一個人。吳啟也沒讓吳德等一個月。直接錄用,年薪漲到了150萬。隨後注資2000萬美金,繼續收購互聯網。
因為那次談話,讓吳啟想到了Facebook。又想起了youtube。於是讓美國投資公司查詢了一下,結果發現馬克.紮克伯格2月已經創建了公司,此時還沒引起資本關注。但youtube沒有出現。這兩家公司一個是未來的千億美元資產的公司。一個不到兩年就能夠賣出16億美元。自己必須去一趟。
因為電影的影響,吳啟不知道電影裏麵發生的事是不是真的。所以他首先讓公司調查一下。有錢能使鬼推磨,一天後Facebook的來龍去脈就出現在吳啟眼前。電影裏麵的大事應該都是真的,但一些朋友之間的陷害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這才是現實,就像結尾說的。你不是一個混蛋,你隻是在努力成為一個混蛋。
此時Facebook紮克伯格擁有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合作夥伴瑞德擁有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上線一個月不到。還沒引起投資公司的注意,這次的目的最少也要拿到百分之四十的股份。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自己不創建一個同樣的公司。這就是美國的不同了。如果你憑借著資金優勢去抄襲臉書。官司肯定失敗,何況亞特蘭大投資公司還是一個外資企業。百分百會輸的連褲衩都不剩。說走就走,自從美國建立投資公司。作為老板的自己還沒有去過,隻是通過開曼群島的總公司操控。
2004年3月18日,吳啟去重裝特效公司查看了一下盜夢空間的進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員工的技術越來越熟練。進度加快了不少。大概能趕上5月的戛納電影節。同天發消息讓亞特蘭大的投資公司的人明天來機場接自己。借口就說總公司派人來視察。現在自己還不想暴露,中國人在美國投資總會遇到各種各樣阻礙。開曼群島做事就是便利。
3月19日,吳啟到達了機場。看見一個紙牌上麵寫著英文亞瑟.吳。這是他的英文名,入鄉隨俗嘛,不能扯到愛國與否。接他的是一名40歲左右的白人女性。沒多說話,問了一下名字,兩人就出發。公事公辦,要拿出氣勢來。不然別人以為中國人好欺負。
“凱麗,還有多久到公司?”
“吳先生,還有十五分鍾就到了。”
前世吳啟聽說白人很容易蒼老,所以對凱麗的年紀比較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