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倫佐不缺錢,他缺少的是好名聲。所以,他總是用金錢來打敗他的對手。比薩於1472年威脅要反叛時,羅倫佐就用金錢資助比薩大學。他轉移了比薩人的注意力,因為比薩人把比薩大學看成是他們的光榮,那裏濃縮了他們的希望,是最值得他們驕傲的地方。然而由於缺乏資金,比薩大學失去了原來的光華。羅倫佐暗中操作,抓住了他們熱愛文化的心理,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文化上來,使他們最終放棄了反叛的想法。
那個時代,在佛羅倫薩,人們認為開設銀行是卑鄙的行為。盡管可以獲得金錢和權利,但是銀行家的社會地位卻是很低的。藝術可不一樣,它和宗教一樣受人歡迎。羅倫佐很清楚這一點,表麵上他在為藝術花費金錢,實際上他是通過這一途徑為自己買一個好名聲。
羅倫佐把自己偽裝成貴族,他慷慨的行為騙過了所有人,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他用藝術的外衣把自己裝扮了起來。
路易十四也掌握了同樣的手段,金錢有時候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哪位大臣要保持自己在宮廷中的地位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結果他們越來越窮困。這個時候路易十四就把自己的金錢慷慨地贈與他們,讓他們感恩戴德,他們就會越來越忠誠。
路易十四經常用自己的巨額財富控製他的朝臣,剛一開始他對這個人不理不睬,讓別人以為惹怒了皇帝而內心不安。過不了多少時間,這個朝臣就會發現源源不斷的好處接踵而來。當這一切都成功的時候,路易就會索要他的恩惠。原來堅決反對皇帝的朝臣已經失去了戰鬥的欲望,叛逆的目的也隻不過是想獲得這些東西,還不如直接接受皇帝的恩惠呢!麵對任何植物都無法生根的堅硬泥土,路易會在撒種之前翻鬆翻鬆。
每個人都必須麵對金錢,對於金錢的依靠是人自身的情感因素,這項情感因素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不可能消失。得到好處的人就會像孩子一樣除去他們的戒心。
突然而來的好處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經常性的恩惠會把別人的驚喜驅散,結果隻能把你的恩惠視為理所當然,而不懂得知恩圖報。突如其來的禮物不僅不會寵壞小孩,反而能讓他順從你的意願。
權勢在握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免費提供的事物必然是詭計。如果朋友給予不要求付費的利益,事後他會要求更加昂貴的東西。這就是他在給予的過程中,轉移了注意力的原因,在現實生活中,要善於見微知著,覺察出隱藏在恩惠後的意圖。
做出明智的退讓
不要等到千夫所指的時候,才想到退讓;明智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讓一匹騫馬退役,他們不會讓它在比賽中倒下而成為眾人的笑柄的。
1863年,普魯士隻是鬆散的德意誌聯邦中的一個城邦,而德意誌聯邦本身就受製於奧地利。
俾斯麥就任普魯士首相後不久就開始實施統一德國的計劃,以此脫離奧地利的製約。他首先向微弱不振的丹麥宣戰,收回本屬於普魯士的領土荷爾斯坦,而且把奧地利拉進來參戰,宣稱是為了他們才收複什列斯威以及荷爾斯坦的。而在戰局確定後,俾斯麥並未履行諾言。
緊接著,他毫不畏縮地發動了對奧地利的戰爭,並取得了勝利。其他人都想乘勝追擊,進軍維也納,然而俾斯麥卻主張和奧地利簽署和約,在他的強烈要求下,主戰派終於退讓了。普魯士成了德意誌的主宰,俾斯麥也成為新德意誌同盟的盟主。
三年後,俾斯麥挑起對法國的戰爭。新組成的德意誌聯邦熱心地加入對法戰爭,幾個月內就摧毀了法軍。一年以後,俾斯麥建立了德意誌帝國,普魯士國王成為新加冕的皇帝,而俾斯麥成為親王,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讓許多人都感到奇怪:俾斯麥不再煽動戰爭,而且當其他歐洲強權在世界各地瘋狂地攫取殖民地時,他嚴格禁止德國加入這場爭奪。此後,他終其一生致力於維護歐洲的和平,防止戰禍再起。人們都認為他因歲月而改變了,卻不曾想到:這是他原始計劃的最終目標。
在俾斯麥政治生涯的起步階段,他的目標就是統一德國。他發動對丹麥的戰爭,不是為了搶占領土,而是要激發普魯士人的民族熱情,為統一國家作準備;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隻是為了爭取普魯土的獨立;挑起對法戰爭,是為了讓德意誌請王國在對付共同敵人的目標下團結在一起,為統一德國打下穩固的基石。
達到了自己的目標,俾斯麥就不再發動戰爭了。他頭腦清醒,知道適時而退的道理。他緊緊地控製著權力,阻止了其他人發動新的戰爭。
大多數人不懂得適時而退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麵對勝利的誘惑不能控製自己、在勝利中隻知一味前進的人,遲早要走向衰亡。明慎的人常常能夠統攬全局,事情一開始,他們就看到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