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躲避危險 不要與人過於親近
距離產生美,所以要保持距離,這樣才能更容易引人注意。給予希望,但是永遠不讓他們滿足,這是進退規則的良策。
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基辛格給尼克鬆的競選團隊打了一個電話,明確表示他可以向尼克鬆陣營提供寶貴的內部情報,尼克鬆團隊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提議。在這次競爭中洛克菲勒也是競選人之一,但是他失敗了,而基辛格一直以來都是洛克菲勒的盟友。
與此同時,基辛格也向民主黨的提名人韓福瑞表示了他的這種意願,韓福瑞要求他提供尼克鬆那邊的內部消息,基辛格就把尼克鬆的一切全盤托出了。
其實他真正想要的就是內閣的位子,而尼克鬆和韓福瑞都答應給他這個位子,不管誰贏了大選,基辛格都將從中獲利。
最後,勝利者是尼克鬆,基辛格順利地當上了內閣總理,但他仍然小心翼翼地與尼克鬆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福特上台時,原來與尼克鬆非常親密的人都被迫下台了,而基辛格又成為福特的官員。因為與尼克鬆保持了適當的距離,他很幸運沒有下台,繼續在動蕩的年代裏叱吒風雲。
人們往往尊重那些保留自己獨立立場的人,因為這種人讓別人無法掌握。這種名聲會隨著權力的增加而得到提升,隻要有一個人想要拉攏,緊接著就會得到更多人的器重和關注。所以,不要屈從於權力,權力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標。
站在競爭勢力的中間,審時度勢,就更容易贏得權力並加強自身的影響力。關注你的人越多,你的價值提升得就越快,影響力也就越大。放在桌子上的籌碼增加了,想要的東西化越容易得到。
容易支配的東西總是不被珍惜,因此,不要輕易地投入自己的感情。距離產生美,所以要保持適度的距離,這樣才更容易引人注意。給予希望,但是永遠不讓他們滿足,這是進退規則的良策。
傾倒的方向一旦固定不變,魅力就會消失殆盡,就會變得庸俗,從而失去自己神秘的光彩。所以,應該鼓動別人關注你,激發他們的興趣,但是不要被這種熱情迷惑,即使困難重重也要保持獨立,這個困難越大,就越容易引起別人對你的關注。
實施這套策略,必須保持內心的自由,把周圍的人和事都視為自己攀登頂峰的台階,而不是為別人搖旗呐喊。
基辛格在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時候,想在談判桌上和蘇聯達成和解,不過他非但沒有讓步,反而和他們一向遏製的中國交往密切。蘇聯感到不安了,如果美國和中國走在一起,蘇聯將會被進一步孤立。基辛格的訪華促進了美蘇關係的改善,對世界和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千萬不要與人過於親近,或者讓他人過分親近你。處於競爭勢力的中間才能不依附於任何一方,別人越是因為有這麼一段距離而越會企圖親近或重用你。
讓自己站在競爭實例中間
讓自己站在競爭勢力的中間,審時度勢。當競爭的雙方競相爭取你的關注時,你的影響力就會提高。這種策略讓你在權力的競爭遊戲中受益。
1558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每個人都想為她找個丈夫。許多年輕又有身份的伯爵都展開競逐,期冀得到女王的青睞。她不阻止,也不拒絕,她十分平靜,每個前來求婚的人似乎都能從她的眼神中看到她喜歡自己,但是誰也把握不準她到底喜歡哪一個。
1566年,國會甚至用代表團幹預她的生活,因為他們不想讓英國沒有繼承皇位的子嗣。但是,她什麼也沒有說,代表團似乎還能從她那裏看到一些希望。於是,他們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但是,她依然我行我素,閉口不提結婚的事。
伊麗莎白不發表意見的態度,讓她成為一顆遙遠的星星,成了所有人崇拜的對象,成了人們心中女神的化身。她每天都生活在他人的讚美之詞下,人們稱她為“世界女王”、“貞潔處女”,甚至認為她能夠決定天上星星的運行軌道。有一些膽大妄為之徒想盡辦法來誘惑她,但是,他們不會從她身上得到任何好處,她一直提著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圍繞在她的周圍聽她調遣。
西班牙的領地法蘭德斯和荷蘭低地的叛亂是伊麗莎白時代最重大的外交議題。是否繼續與西班牙保持聯盟的關係,是否選擇法國成為其在歐洲大陸的主要盟友,一直困擾著英國的外交政治家。後來,英國決定與法國結盟。法國國王的兄弟安茹和阿連肯公爵被社會輿論認為其中之一會娶伊麗莎白。伊麗莎白讓他們每個人都抱著殷切的希望,但是,還是沒有任何實質上的舉動。
在以後的幾年中,安茹公爵在公開場合親吻伊麗莎白,甚至稱呼她的昵稱,但是,伊麗莎白一直在這兩兄弟之間周旋。又過了幾年,英法兩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這個時候,伊麗莎白很禮貌地甩掉了他們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