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沉迷深思
靈感是思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產物。它要求思維主體執著於研究課題,苦思力索,達到揮之不散,驅之不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孜孜以求的癡迷境界,才能廣開思路,激發智慧,釋放潛能,噴湧靈感。
退一步說,經過一番沉迷深思,即使當時無甚收獲,但在潛意識裏仍為你增加了一份蓄積,為靈感的引爆儲存了必要的能量,一旦有了適當的外部誘因點化、貫通,靈感就會敲響你的門鈴。
(3)閱讀激活
當思維主體深迷於某一問題,久攻不下時,可能已誤入了思維的死胡同。這時主體的視野拘泥於問題本身,思路逼仄,處境窘隘,通過閱讀吸收,調整角度,變換思路,打破常規,獨辟蹊徑地重新組配信息,常常可以獲得新的啟迪,新的發現,新的靈感,從而打破僵窘局麵,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突破與成功。
捕捉靈感大事重要的是要隨身攜帶好紙和筆,及時記錄。李賀騎驢覓詩句;歐陽修廁上寫文章;董必武、徐特立於夢中得佳句而枕旁記之;馬雅可夫斯基作詩冥思苦想,半睡半醒中,突然一個恰當的詞句湧現了,他旋即從床上跳下,摸著一根燒焦的火柴棒兒,在煙盒上記下了這幾個字。捕捉靈感,要珍惜每一個有價值的閃念,當它們突然在腦際閃現,要敏捷追思,抓住不放,迅速記取。這樣才能使思維顯像、靈感“曝光”,物化為語言符號,定格為創造的酵母。否則,隻能如流星一閃、曇花一現,令人追悔莫及。
2.置身挑戰
使新點子快速出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可能失敗的困難環境中,隻要你處理得當,失敗也可以成為創造力的源泉。
一般來說,如果做某事失敗,我們在沮喪之後,便開始嚐試別的辦法——這對創造力的培養非常重要。許多念頭的互相競爭,可以大大加快創意的過程。
譬如你以往轉動門把手都很容易,這次若轉不動,你會拽上拽下,或者用力去搖。最後,你可能肩撞腳踢,甚至喊人來幫忙。這些努力源於已熟悉的行為——這可能有助於找到新方法。創造力並不神秘:它衍生於你已知的事情。
有些問題是難以解決的,那是些無止境的挑戰,但它可以用來加大創造力。我們真的想使自己死守在沮喪的境況裏嗎?當我們感到被妨礙時,會本能地逃離,從而激發出各種靈感火花。
3.拓寬眼界
知識越博越雜,你潛在的創造力就越豐富。
無數的進步源泉於創造者在不同的領導擁有豐富的經驗。所以,你應該強化你的創造力,弄清楚你一無所知的領導。如果你在讀正式的傳奇小說,不妨挑選相應曆史書籍;如果你想看電視轉播的籃球賽,不妨先看一個相應的教育頻道。
4.製造刺激
在你周圍放些可以激發大腦的東西,並經常更換這些刺激源,藉此增強創造力。
可以在辦公桌上放些特別的東西,例如一頂“米老鼠”帽、一把鉗子、一支蠟燭;或者重新一下你房中的東西。刺激多樣化又駣斷改變,可以幫助你不斷想出各種各樣的新點子。
與周圍的人相互影響也是“製造刺激”的一種方式。例如,利用群體“大腦風暴”總有些收獲,因為開會的人會麵臨各種不同的刺激。不過也可能因怕遭到反對而抑製了創造力。
研究中發現,既有獨立思維又能群體討論活動的小組的工作成效,要比始終處於群體討論狀態的小組的工作成效高兩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創造力畢竟是個人的思維過程。
敢於向權威挑戰
有人群的地方總會有權威,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尊崇之情,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權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枷鎖——權威枷鎖。
我們在生活中大都有這樣的經曆:當我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得到了一個新的想法。於是我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一個權威人士,然而他卻說:“不對,你的想法不對。”這時我們往往還半信半疑,當我們去請教第二個權威人士,第二個權威人士還是說:“你錯了,這個想法不行”時,我們往往就會徹底地放棄這個想法了。我們會想:連權威人士都不讚同我,看來確實是我的想法有問題。
一般情況下,人們有一種傾向權威的思想,認為權威所說的話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人類有史以來就有權威,權威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實際存在的現象。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崇敬之情。然而,我們卻應該認識到,權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和不足之處,我們決不能對權威過於迷信,而應該在事實的基礎上判斷權威的觀點。
每一種事物都有兩麵性,權威為我們節省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必再從頭研究幾何學,隻需要學一學阿基米德的理論就行了;我們不必去看雲識天氣,隻要聽一聽天氣預報就可以了。然而,我們如果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一旦失去了權威,我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
著名哲學家查拉圖土特拉決心獨自遠行時,在分手的時刻,他對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們說:“你們忠心地追隨著我,數十年如一日。我的學說你們都已經爛熟於胸、出口成章了。但是,你們為什麼不扯碎我頭上的花冠呢?為什麼不以追隨我為羞恥呢?為什麼不罵我是個騙子呢?隻有當你們扯碎我的花冠、以我為羞恥並且罵我是騙子的時候,你們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學說!”
僅僅憑這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們就應該對查拉圖土特拉肅然起敬,對他的人格表示敬仰。因為雖然他自己就是權威,卻勇於教導弟子要打破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
古今中外曆史上各種新學術、新觀點,常常都是從推翻權威開始的。伽利略不相信亞裏士多德的權威。後者認為,自由下落的物體,重量越大則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輕則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設計了一個巧妙的邏輯推論,便把流傳1000多年的亞裏士多德的結論給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