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22(1 / 2)

一個人,怎樣才能暖過來

——讀弗吉尼亞?伍爾夫

當她在口袋裏裝滿石頭,一步一步走向家附近的烏斯河,結束自己短暫、炫目、美好和痛苦交織的生命時,冰冷的河水一點點淹過她的頭頂,她再沒有把自己暖過來。

實際上,她曾采取很多方式溫暖自己,比如閱讀、寫作,比如充滿愛、付出愛,然而所有這些,都沒能收留住她的生命。

她,我們已經習慣稱為伍爾夫,但現在,我更願意叫她弗吉尼亞。的確,這個名字應該比她的夫姓更能代表她自己。

弗吉尼亞?伍爾夫,世界女性作家中最傑出的一位,甚至有人稱她天生就是一個作家,是“作家的作家”。的確,20世紀女作家中,還有誰比她更棒呢?

1882年,弗吉尼亞出生於一戶謹守維多利亞道德規條的家庭。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是著名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盡管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無權接受正統教育,但弗吉尼亞家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她的文學興趣得到熏陶。父親的書架,帶給她無數幸運時光,她令人羨慕地“想讀什麼就讀什麼”,直到後來她把自己的天才與家學淵源的優越完美結合,將巨量的閱讀變成大量的真知灼見,從而著作等身。

按理說,弗吉尼亞應該有一個比較幸福的童年,然而,父親與兩位異父兄弟的嚴厲管教,令她精神極度緊張,幾近發瘋。幸好還有母親。弗吉尼亞自幼身體羸弱,沒有進過正規學校。母親是她的啟蒙老師,而且鼓勵她寫作,溫暖的母愛慰藉著她沉鬱的心靈。弗吉尼亞稱媽媽是典型的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家中的天使”。她繼承了母親秀美的容貌,也繼承了母親熱愛幻想的內心世界。

然而,在弗吉尼亞13歲時,母親病逝。這令她失去精神依靠,極其悲痛,最終精神崩潰。接著,更為殘忍的是,來自同母異父兄弟達沃克思的猥褻和入侵,使弗吉尼亞徹底失去了作為一個女孩的勇氣。

自殺未遂後,長她17歲的大姐沃伊特利漸漸取代了母親的位置,在無盡的黑夜裏,給了弗吉尼亞溫暖。然而兩年之後,大姐遭遇難產不幸去世。22歲時,父親也身患癌症去世。一連串的死亡打擊,使弗吉尼亞的心靈難以承受。父親去世後三個月,她再次精神失常。

早年死亡的恐懼、童年的性羞辱,對父親的恐懼以及後來的愧疚和悔恨,讓弗吉尼亞精神錯亂,走向癲狂。她一生也沒有克服對達沃克思、對性的恐懼和厭惡。她癡迷於怪異的同性之愛,對於生命中愛的男人,弗吉尼亞隻敢給予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我們愛男人,隻是我們不想看到他們裸露的身體”。

1912至1922年間,成長著的弗吉尼亞似乎漸漸能從家庭成員死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了。更為幸運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終身伴侶——倫納德?伍爾夫,從此改隨夫姓:弗吉尼亞?伍爾夫。

倫納德畢業於劍橋大學,饒有文才,深具眼力,與其說他欣賞弗吉尼亞的嫻雅風度,毋寧說他傾慕弗吉尼亞的超凡智慧。正像弗吉尼亞?伍爾夫所說,沒有人比倫納德為她做得更多。她和丈夫將肯特郡一處荒蕪之地改造成英格蘭最有魅力的花園。1917年,他們創辦了自己的出版社、印刷廠。她曾驕傲地宣稱:“我是全國唯一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女人!”在給朋友的信中,弗吉尼亞毫不掩飾欣喜之情以及對家庭愜意生活的向往:“我們家是世界上最適宜讀莎士比亞的地方……每天早晨,我們都在不同的房間寫作……”

很難相信,沒有丈夫的欣賞與包容,弗吉尼亞能寫出被譽為19世紀女權最高音的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女人,要有一間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在這個有鎖的房間裏,我們身心深處不受打擾,也可隨時約會想見的客人;在自己的房間裏,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包括拉上窗簾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