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雪58(1 / 2)

水?山?禪寺

就不說太湖花亭湖的水了。雖然,我認為花亭湖的美,一半在水。

李杜島、月亮灣、橘子洲……僅僅從這些星羅棋布的小島名稱中,我想,人們就能體味了花亭湖的靜、清和碧了。

今年上春,利用年休假和幾個朋友去太湖花亭湖玩。乘船遊千緣山莊,賞水天相連的浩渺煙波;上月亮灣,踩水車、踏木碓、推石磨、品新茶;登趙樸初文化公園,瞻仰樸初先生的雕像,感受名人風範。一天下來,趣味盎然。

當晚,夜宿情人島。七八個星天外,兩三聲蛙鳴窗前,更顯花亭湖的靜了,靜得讓人內心通透,靜得似乎都能聽到自己的呼吸。

花亭湖,被稱為“天下第一禪湖”,是緣於湖畔鳳凰山上的西風禪寺。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動身上山,去看禪寺。頭天,一踏上花亭湖水庫大壩時,我們就遠遠地看到了這座山。這座鳳凰山與花亭湖相偎,青青的山倒影在綠綠的水中,宛如仙境一般。真正身入其境,沿著若隱若無的小山道拾級而上,便覺鳥語花香,沁人肺腑。

常常會遇到茂盛的青翠叢竹遮住去路,隻有用手把縷縷青翠的竹枝拂到一邊,才能穿過。整個山很空寂,山路也十分清靜,一路上幾乎沒有踫到什麼人,隻有我們同行的幾個,這似乎使我們很容易就對這座山產生了一種認同感受,好像這山是屬於我們的。

就這樣,愛上了這座禪山。它安靜,它空靈,它澄澈,它禪定,不像名山大川,一群群遊人不停地在身邊穿梭來往,似乎在提醒你,你隻是山中的過客,你來了,隻是稍做停留,你還會走,沒有長久。

然而,這座有著一個美麗名字的禪山則不是,所以,從那裏回來已經有大半年了,我還是常常想起它。

如果一種風景、一個事物能讓你長久地喜愛它,那麼肯定在那風景、那事物中,總有與你相遙相契的身影和氣息在流動。從禪的意義上講,也許就是你與那風景、那事物有緣。

萬事隨緣。我之所以喜愛那座鳳凰山、那座西風禪寺、那山水相映的風景,就是因為那水、那山、那寺,是真正意義上的水、山和寺。它們的靜、它們的平常,它們的寵辱不驚、怡然自得,都是上蒼的恩典。

我一向是不喜歡走到哪,回來就把遊記立刻寫出來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回頭看的過程。我覺得對人、對物、對風景,最好還是拉遠些距離地看好。如果它還能讓你再回回頭,也許就意味著它還值得你留戀。

還記得在那山上,人走到要出微汗時,山坳裏就出現了幾塊菜地,沿山勢起伏,高低交錯。菜地裏的豌豆隨手摘一枚,放到嘴裏,很甜。穿過菜地,是一大片竹林,那竹竟然是方的,平生第一次見。

繞過竹林,便見到寺外那一大堆柴火,寺廟裏的僧人們正安靜地收拾著柴火,看見我們,也不刻意回頭,表情極淡。

走進寺廟,可能並非周末,來的人少,香火味也極淡,但這淡,淡得讓人舒服。寺廟的蓮花座上端坐菩薩,求的人很少,菩薩似乎顯得很清閑。寺廟中走動的僧人很安靜,偶有目光與人對視,便笑了一下,然後各做各的事去了。連抽簽的地方也很安靜,那個對人解簽的僧人聲音自是柔和的。在我的印象中,得道的高僧往往總是心態平和、處變不驚的。所以,在我看來,這裏的僧人個個修煉得心如淨土,大徹大悟。

我們一行人三三兩兩或燃一炷香,看嫋嫋升起的輕煙;或坐在禪寺前的石凳上,回首腳下蒼翠起伏的千山萬壑;或立在寺院崖下,看腳下花亭湖碧綠碧綠、叫人心醉的粼粼波光。

我四處轉轉,寺廟前幾年才修繕過。相傳,禪宗五祖弘忍法師七歲師承四祖道信,盡傳其法,著《最上乘論》。他曾雲遊此地,在鳳凰峰打坐,並在寺旁的西風洞坐禪弘法,後人遂稱西風洞為五祖洞。唐代宗大曆年間,高僧法智禪師來到太湖四麵山,在該山創建四麵寺的同時,又傍西風洞增建了道場,初名獅子庵。詩仙李太白、宋大詩人黃庭堅、明哲學家王守仁、羅汝芳、清狀元趙文楷、當代傑出宗教領袖趙樸初等名家聖哲,都在這裏留下了足跡或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