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裏的記憶碎片
裁縫店、剃頭、彈棉花、老虎灶……不知這些是否喚醒了你的兒時記憶?驀然回首時,卻發現它們已漸行漸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數舊事物在層層浪湧中,留在了歲月的深處。
故裏重回,倚在破柴扉旁,遙想當年,於是我們便有了感懷甚而落淚的理由。我們的心頭,永遠無法泯滅的,是懷舊時的落寞和悵惘……
裁縫店
“量體裁衣”,這個詞恐怕早已過時,因為商場、專賣店到處掛滿了花花綠綠、前衛潮流的時裝成衣。記得小時候,母親節衣縮食,去供銷社扯上幾尺的確良,領著蹦蹦跳跳的我來到裁縫店。裁縫們駕輕就熟地度量、劃線、剪裁,“嗒、嗒,嗒嗒嗒——”,屋子裏充斥滿“洋機”美妙的聲響。
物質匱乏的年代,“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艱苦卓絕生活的口號。那時,人們的衣著永遠都是“老三樣”(中山裝、人民裝、列寧裝),和“老三色”(藍、黑、灰)。而現在呢,樣式繁多,色彩豔麗,款式新奇,風格百變……如今的裁縫店門可羅雀,早已沒了昔時的熱俏,隻做點兒改褲腳、換拉鏈之類的小便當。裁縫店的沒落,讓我們從中窺出了一部國人的服裝變遷史。
剃頭
在舊時鄉下,剃頭匠擔著挑子,輾轉於各村落,找到一個歇腳的地方後,支開攤子,等把火爐、鐵鍋、椅子、理發刀具等全部家當擺好後,攤子旁也圍上來一群老少爺們兒,湊熱鬧的、剃頭的、拉家常的都有。
“剪——頭——喲——”,剃頭匠習慣性地扯上一嗓子。等顧客坐定後,剃頭匠利索地甩甩披布,給其圍上,手執推子,頭發掉落。剃刀鈍了,剃頭匠就在帆布條上磨幾下,白色的帆布條在剃刀的反複蕩磨下,變得油黑發亮。剪發、修麵、掏耳朵、剪鼻毛……經過一係列繁複的工序後,“剃頭”總算完成了,而此時的顧客也一下子顯得年輕、精神許多。
修鞋
幾年前看《浪漫滿屋》,記住了一個有關修鞋攤的鏡頭。宋慧喬被騙來中國旅遊,在老上海的木質樓梯上,“咯梆”一聲,鞋跟掉了。幸運的是,她在胡同口發現了一個修鞋攤,便坐在小板凳上看修鞋匠忙活。她的身後是深深的巷子,屋簷下掛滿了衣服……
繁華都市裏,偶爾還能見到這樣的修鞋攤,它們大多蜷在胡同口或者鬧市的一隅。碰到開膠的鞋子,戴著老花鏡的修鞋師傅,搖動修鞋機,一會兒,便把鞋幫縫合得密密實實。現在的修鞋攤一般還兼營修包、衣服拉鏈等。如果你的鞋掉幫了或者裂底兒了,又舍不得扔掉,那麼你平時可要留心這些不起眼的修鞋攤,它可能讓你滿大街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