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釋義】比喻一個人得勢,與他有關係的人也會由此得到好處。
【出處】漢·王充《論衡》。
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熱衷於煉丹修道,一心隻想著得道成仙。有一天,府上來了八位老人。門吏見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就說:“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搖搖晃晃的,對我們王爺有什麼用處呢?”
一個老人說:“既然他不喜歡老人,那我們就變得年輕一些吧!”
話剛說完,八個老人居然一下子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發,麵如滿月。門吏大吃一驚,趕緊奔進內堂去報告劉安。劉安一聽,知道來者決非凡人,連忙出門迎接。
從此,劉安把他們待如上賓,並將他們安排在後院一座豪華的思仙台上,稱其為八公。八公點石成金,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果然神通廣大,並且傳授劉安仙丹靈藥的煉製方法。
就在劉安一心一意專等仙丹煉成,吞服升天之時,卻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名叫劉遷,平日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群。他聽說郎中(官名)雷被劍術不凡,硬要拉住他與自己比武。雷被無奈,隻得奉陪。不想刀劍無眼,誤傷了劉遷。劉遷惱羞成怒,不歡而散。雷被害怕劉遷報複,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派他去抗擊匈奴,企圖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原委,沒有答應。雷被更加害怕,便來個先發製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準他去抗擊匈奴。這可是個大罪名,幸虧劉安是當今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隻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完事。
這回,劉安真的恨死了雷被,雷被心想與其成天擔驚受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與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派人前去捉拿劉安歸案。
劉安嚇壞了,連忙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著對劉安說:“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王爺去了。”然後就讓劉安服下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
頓時間,劉安隻覺身輕如燕,跟著八公飄飄忽忽地升天而去。王府庭院中,八公煉丹的藥爐還留在那裏,四周壁上未免散著一些靈藥,雞犬們圍攏著又啄又舔,結果也都跟著升了天。
一葉障目
【釋義】比喻目光為眼前細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遠處更大的目標。
【出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
從前有個窮書生,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做,他雖然很迂腐,卻整天夢想著發財,由於什麼也不會做,家中一切事物全靠他妻子打點。因此,家境仍舊很貧困。
有一天,他坐在家裏讀《淮南子》,書上說螳螂捕蟬時,常躲藏在樹葉後麵,用樹葉遮住身體,蟬看不見螳螂,螳螂就很容易捉住它了。
書生看了,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心想:我要是找到這片樹葉,也用它來隱藏身體,別人不就看不見我了嗎?這樣我就可以到集市上去拿別人的東西,也不會被別人發現了。
想到這裏,書生高興得跳了起來。他馬上就跑到樹林裏去尋找這片樹葉。他在樹林裏轉了好半天,終於發現一隻螳螂正藏在一片樹葉後麵準備捕蟬。他忙屏住呼吸,輕輕地靠近那隻螳螂,瞅準了那片樹葉,一下撲了上去。可是,因為用力猛了一些,那片樹葉掉到地上去了。
書生趕緊在地上找。可是地上到處都是樹葉,他根本就分辨不清哪一片是剛才螳螂用來藏身的。沒有辦法,他隻好脫下衣服,把樹下的落葉全部掃到一起,用衣服裝著拿回家去。
他妻子見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樹葉回來,就驚奇地問道:
“你弄這麼多樹葉回來幹嗎?”書生忙把門關上,小聲說:“別聲張!這裏麵有件寶貝!”
他的妻子感到更加驚奇了,說:“什麼寶貝?”書生也不理她,拿起一片樹葉放在身體前麵,問妻子道:“你看得見我嗎?”
他妻子不知他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就如實地回答:“看得見。”書生又拿起另一片樹葉放在身前,問妻子是否看得見自己,妻子還是回答說看得見。
書生很有耐心,他堅信那片能隱身的樹葉就在這一堆當中,於是他一片一片地試。他每拿一片樹葉,就要問他的妻子一次,可是每一次妻子都說是看得見。如此折騰到半夜,他的妻子實在不耐煩了,當書生又拿起一片樹葉放在身前問她時,她沒好氣地說:“看不見了!”
書生一聽,興奮異常,趕緊把那片樹葉收好。第二天,他拿著那片樹葉來到了集市上,把樹葉放在身前,伸手就去拿東西。可是,他剛把東西拿在手裏,就被主人抓住了。
人們把他扭送到縣衙,縣官問他為什麼那麼大膽,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拿別人的東西,書生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並百思不得其解地問:“螳螂捕蟬時就是用這片樹葉隱身的,我也用它隱身,你們怎麼會看得見呢?”
縣官聽了,哈哈大笑起來:“你這個書呆子,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知道這是一個書呆子,於是就把他給放了。
一匡天下
【釋義】匡:匡正,改正。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憲問》。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時齊襄公的兩個兄弟。當時輔佐公子糾的是管仲;輔佐公子小白的是鮑叔牙。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公元前686年,齊襄公不幸死於內亂之中。
兩位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趕回齊國爭奪國君的位子。管仲對公子糾說:“公子小白在莒國,離齊國很近,萬一讓他先進了齊國,事情也就麻煩了,請公子允許我先帶一支人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地往齊國趕。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撓。管仲張弓搭箭,瞄準公子小白射去,隻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裏。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他哪裏知道,他射中的隻不過是公子小白的鉤帶罷了。待到公子糾等人興衝衝進入齊國國境的時候,公子小白早已當上了齊國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下令殺死了公子糾。管仲經鮑叔牙的舉薦,加之齊桓公寬大為懷,不計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國政的重任。
管仲盡心盡職地輔助齊桓公治理國家,齊國變得越來越富強了。
這時候,管仲又替齊桓公出主意,讓他借周天子的名義,向各諸侯國發號施令,代替周天子召開諸侯國的會議;若有不聽從的,就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去討伐。這樣一來,齊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諸侯國紛紛向齊國進貢,齊國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弟子子路、子貢談起了管仲,師生雙方各抒己見,褒貶不一。
子路說:“齊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糾,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卻活下來了,如此看來,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
孔子說:“不能這麼看,管仲還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齊國強大起來的。”
子貢提出異議:“管仲怎麼能算仁人呢?公子糾被齊桓公殺了,作為師傅的管仲按禮節按情理都應該以身殉難,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輔佐仇人,對齊桓公忠心耿耿,這能叫‘仁’嗎?”
孔子耐心地解釋說:“看一個人,僅僅盯住他的小節是不行的。你們好好想一想,假如沒有管仲,齊國會強盛起來嗎?管仲輔佐齊桓公,使他稱霸於諸候,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嗎?”
一場春夢
【釋義】春夢:春天所作的夢。比喻人生變幻無常,世事轉眼成空。
【出處】宋·趙令畤《侯鯖錄》。
蘇東坡年紀大了,告老後住在昌化。有一次,他背著一個大瓢,漫行在田野間,不時還哼著曲調。行了不久,遇到一個年過70的老婆婆。她對蘇東坡的經曆比較了解,知道他做過大官,經過很多豪華的場麵,想不到如今竟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鄉民。她對蘇東坡如此悠閑自在,很是羨慕,便對東坡歎道:“昔日內翰的榮華富貴,隻不過像是一場春夢罷了!”
後來,附近的鄉民知道了這件事,很讚成這個老婆婆對人生和榮華富貴的看法,便稱她為春夢婆。
一網打盡
【釋義】全部捉在網中,一個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對立麵或壞人全部逮住或徹底消滅。
【出處】宋·魏泰《東軒筆錄》。
北宋時,進奏院主官蘇舜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少年時就胸懷大誌,是被當時政治革新派首領範仲淹推薦提拔起來的。
他豪爽激進,屢次上書宋仁宗皇帝,議論時政得失,批評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引起呂的強烈不滿,致使呂夷簡想伺機陷害蘇舜欽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賽神會。以往,各官署衙門都要在此時拿出多餘的東西變賣成錢,然後大家用這錢盡興地吃喝玩樂。
蘇舜欽為了在賽神會這天讓大家玩樂得更痛快些,照例把進奏院裏拆下的舊公文封套紙賣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錢來資助,作為玩樂的花費。其他接受聚宴邀請的人,也分別拿出錢來湊份子。
正當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蘇舜欽又叫了一些歌女來陪酒助興。
當時,有個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參加聚會,卻未被邀請,李定懷恨在心,便在京城裏到處宣揚蘇舜欽和一批官員鋪張浪費,尋歡作樂的事。
禦史劉元喻素與蘇舜欽不和,知道了這件事後連忙上奏章給仁宗皇帝。宰相呂夷簡一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在皇帝麵前推波助瀾。
皇帝聽了大怒,把蘇舜欽賣掉拆下來的舊公文套一事定為“監守自盜罪”,免去了蘇舜欽的官職。
那天參加宴會的其他人,有的免職,有的降職,有的被調到邊遠地方去任職,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擊。
劉元喻見此情況,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呂夷簡表功說:
“我總算替您把蘇舜欽一夥一網打盡了。”
一抔黃土
【釋義】抔:手捧。一捧黃土,意為不值錢的東西。古意中專指墳墓。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張釋之是漢文帝時著名的法官。他執法很嚴明,不受權力的幹擾,甚至不惜違抗皇帝的聖旨,堅決維持法律的尊嚴。這種有法必依、執法必嚴的可貴精神足以垂範後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並非法律專家而是軍官出身。
張釋之最初時任騎郎,平時守衛皇宮,皇帝出巡時擔任警衛。在騎郎任上整整幹了10年,沒有得到升遷,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張釋之是可用之才,於是向皇帝推薦,不久張釋之升任仆射謁者,後又升為公車令。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共乘一輛車入朝,行至司馬門時,沒有按規定下車步行。宮門衛士見是太子,都視而不見。張釋之立即上前製止,並立即向皇帝說:
“太子在公門不下車是對皇帝的不尊重,應追究法律責任。”
這件事使漢武帝看到了張釋之的不凡之處,立即升他做中大夫,當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國的司法事務。
有一次,漢文帝出巡,車駕行至渭橋時,突然有個人從橋下走出來,將皇帝的車馬驚嚇了一跳,險些翻車。皇帝很生氣,命人將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後來,皇帝問起處理結果。張釋之報告說,那是個鄉下人,見了皇帝的車駕趕忙躲到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已經過去了才出來,誰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車隊,對他已經作了罰金處理。
皇帝大為惱怒,認為處罰太輕,說:
“這人驚了我的馬,幸虧這匹馬性情溫和,不然,豈不將我摔傷了,你這個當廷尉的僅僅作了罰金處理也太不重視皇威了。”
張釋之解釋說:
“法律是這樣規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處罰。既然是法律,就必須共同遵守。如當時你將他處死誰也沒辦法。既交付廷尉,廷尉隻能依法辦案。況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執法機關,如廷尉都視法律為兒戲,老百姓就會嚇得連手腳都不知道放在哪裏才合適,這樣豈不天下大亂。請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會兒才說:
“你做得對。”
不久,又有人偷竊高帝廟中的一隻玉環,事發被捕。
張釋之將小偷判處死刑。
文帝又生氣了,認為應將小偷家滅九族。
張釋之將帽子摘下來謝罪,然後說:
“破壞皇帝陵墓才犯滅門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抔土(取長陵一杯土),您將用什麼法律加以懲處呢?”
皇帝請求太後同意,才批準了張釋之的處理結果。
一國三公
【釋義】原意是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無所適從。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禧公五年》。
春秋時晉獻公即位後,下令士大夫士蒍,在蒲地,屈地分別為公子重耳、夷吾修築城池。後來夷吾大罵士蒍為他修得不堅固,並向晉獻公告狀。獻公大罵了士蒍一頓。
士蒍辯解說:“我聽說,無緣無故而憂愁的人,憂愁必定會來;沒有戰事而築城,城一定會被賊寇所利用。現在我奉命為二位公子修城,若不築得堅固,恐怕要擔負對君主不恭敬的罪名;若築得堅固,則為敵寇提供了陣地,又要負有對君主不忠的罪名。”晉獻公哪裏肯聽士蒍的話,把他罷了官。
士蒍回到家裏,作了一首詩,詩中說:
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個國家竟有三個君主,
讓我聽誰的才好?
後來,被士蒍不幸而言中,公子重耳發動叛亂。晉獻公派宦官寺人披率軍去蒲地討伐重耳,重耳跑到狄國去了。
一舉兩得
【釋義】做一件事卻有兩種收獲。
【出處】漢·司馬遷《張儀列傳》。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出了名的勇士叫卞莊,他非常勇敢,敢同老虎搏鬥。一天,聽說山上有兩隻老虎,他就提劍上山,要去刺死它們。旅館的僮仆勸阻他道:“且慢,那兩隻老虎,此刻正在爭吃一頭牛,二虎相爭的結果,一定是力氣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但力氣較大的老虎也要受傷,那時,你上山去,同一隻受傷老虎搏鬥,就容易取勝,而且隻要刺死一隻傷虎,就可以獲得刺死兩隻猛虎的美名。”卞莊聽從了他的話,後來果然輕易地把那隻存活的老虎殺死了,並因此而美名傳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