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拔苗助長
“拔苗助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急於求成,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此典出自《孟子·公孫醜上》:“宋人有閔其苗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視之,苗則搞矣。揠,拔起的意思。”
這段話意思是說:
宋國有個人嫌他田裏的苗長得太慢,就跑到田裏把每棵苗向上拔高了一些。他認為這樣就可以讓苗長得快了。於是回來對家人說:今天實在太累了,我幫助田裏的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聽說以後,馬上跑到田裏去看,隻見被他父親拔起的苗都已經枯萎了。
白雁落網
“白雁落網”告訴我們,獵人用詭計欺騙了大雁;狡猾的敵人也常常是用詭計欺騙我們的。
此典出自《燕書》。
具區湖畔是大雁經常聚集的地方。到了晚上,它們總在那裏選擇合適的地方棲息。大雁怕被人捕獲,就安排一隻雁在周圍巡夜放哨,一旦發現有人來,就鳴叫報警。
獵人們熟悉了大雁的這一套方法,於是在捕獲大雁的時候,就先舉火照耀。這時放哨的大雁看見了火光,立刻叫起來,獵人便很快把火滅掉。群雁被叫聲驚起,環顧四周,發現毫無動靜,於是又睡了。這樣折騰了好幾次,群雁以為雁哨故意欺騙它們,就都去啄它。
沒過多久,獵人們舉著火把來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於是正在酣睡的大雁們就會被一網打盡。
白魚入舟
“白魚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周武王率兵東進到黃河孟津渡口(現在的河南省孟縣西南),大會諸侯。據說到會的有八百諸侯,盛況空前。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勢,目的在於集結力量,伺機征伐殘暴無道的紂王。兩年以後,周武王發動了滅商戰爭,紂王走投無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滅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東進孟津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當船渡到黃河中間的時候,一條鱗光閃閃的白魚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這條魚用它來祭天。
百戰百勝
“百戰百勝”就是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也就是隻要打仗就會勝利。後人用這個典故比喻每戰必勝,所向無敵。
此典出自《孫子·謀攻篇》:“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謀攻篇》是孫子兵法上卷的第三篇。主要論述如何用計謀征服敵人。
孫武說:戰爭中取勝的原則是:迫使敵人舉國屈服是上策,舉兵去攻打是下策;迫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軍(古時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就差些;迫使敵人全旅(古時以五百人為一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差些;迫使敵人全連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連就差些;所以,要想百戰百勝,隻有在進行具體戰鬥之前,就能夠使敵人處於必敗的境地,才算是高超的計策。
班門弄斧
“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詩序》:“操斧於班、郢之門,期強顏耳。”
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墳前,有無數自命為才子的人,在那裏題上不少詩句。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學者,叫梅之渙的,見到題詩的人們都太不自量,於是他也在他們的詩句後,題上一首絕句,諷刺他們道:“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采石是指采石磯,處在安徽省當塗縣西北二十裏,那裏有一個牛渚山,山下突入江中的一塊地就是采石磯,這是李白墳墓的所在地。魯班又叫魯般,是我國春秋時代的一位建築學和機械學的偉大發明家。這一首詩的意思是說:“采石磯江邊的一個墳墓啊!那裏躺著的是曠世奇才,名垂千古的大詩人李白啊!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在這裏題上一首詩,真的等同於在魯班門前賣弄著大斧呢!”
抱殘守缺
“抱殘守缺”意思是,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放。多比喻思想守舊,不願革新。
此典出自《漢書·劉歆傳》:“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忌,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以《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
西漢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劉歆,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漢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公元前25年),他接受漢成帝的命令,劉和與父親劉向一起總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為中壘校尉,繼承了父業,整理六藝群書,編成《七略》,包括輯略(總論)、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和方技略。劉歆知識豐富,刻苦鑽研,對經籍目錄學做出了很大貢獻。劉歆非常喜好典籍,他提議為《周禮》、《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設置博士,但遭到經文學派的反對,漢哀帝讓劉歆與五經博士進行討論,但是博士們都不肯讚同。劉歆很生氣,於是他給太常博士寫了一封信,提出了批評。
在信中,劉歆指出:“這些博士還想守住陳舊的、殘破的東西不放,懷著不可告人的私意,沒有從善服義的公心,或者盡懷妒忌,不敢麵對實情,陳陳相因,人雲亦雲,不辨是非,不肯對《尚書》、《春秋》、《禮》等進行新的研究。竟然不知道《尚書》本來存有百篇,他們隻見到二十八篇,就認為已經很完備了;博士們又說左丘明沒有修《春秋》,這豈不令人悲哀呢!”
這封書信,正擊中了儒生們的要害,遭到他們的怨恨。名儒光祿大夫龔勝為此請求告老還鄉,大司空師丹也非常惱怒,請求哀帝懲治劉歆。劉歆得罪了執政大臣和眾儒生,不得不離開朝廷,做地方官去了。
抱薪救火
形容一個人處事不得方法,越是想除害,害處越加多。
此典出自《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止。”
戰國時,許多小國都被大國滅了,最後隻剩下七個大國,曆史上被叫做“戰國七雄”。以秦國為最強。魏國嫠王時,先後遭秦國三次攻擊,損兵失地;第四次秦國又出兵攻魏,各國諸侯見秦國不斷進攻魏國,都為自己的安全擔心,於是大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的侵略。韓、趙二國首先相互援助,合三國兵力抗秦。可是最後仍然被秦軍打敗,三國損兵十五萬。魏國有個大將段於子,見魏國兵敗,就提議將魏國南陽地送給秦國求和。謀臣蘇代向魏王說:“要想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於子,要得魏國地方的卻是秦國,現在大王卻使想要地方的人管印,使想得印的人管地,魏國的地方沒有割完以前,他們都不會滿足。於是他們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這就像抱薪救火一樣,柴沒有燒完,火是不會熄滅的。”可是魏王始終下不了決心,結果終為秦國所滅。一個國家要單憑割地來求取和平,不但不能長久,最終隻有被滅亡長久;隻有一麵發憤圖強,一麵抗拒侵略,才能生存。像魏王那樣畏首畏尾,希冀割地求和,哪有不失敗的?救火必須用水,才是對症下藥,這是最簡單而明顯的道理。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指采用巧妙的辦法,奪取了重臣武將的權力。
此典出自《宋史·石守信傳》。
宋太祖采用兵變的方式廢掉了後周的皇帝,自己正式做了天子,改國號為宋。他擔心自己的部下也采用自己曾經用過的辦法對付他,因此就千方百計削掉重臣武將的兵權。
公元961年秋天,某日,宋太祖因為散朝較晚,與大將石守信等人一起飲酒,酒意正濃時,宋太祖屏退左右,對這些將領們說:“我若沒有你們的幫助,就不會有今天。我做了天子,卻覺得做皇帝實在沒有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夜都睡不好覺,無法高枕無憂。”石守信等人聽了宋太祖的話,連忙說:“現在天下已定,誰也不敢有異心,陛下為什麼這樣說呢?”
宋太祖說:“哪個人不想得到富貴呢,哪個節度使不想做皇帝?即使你們不想,有一天部下逼著你們做,硬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你們雖然不想做皇帝又能怎麼樣呢?”石守信等誠惶誠恐地說:“我們斷不敢有這種異心,請求陛下哀憐我們。”宋太祖說:“人生短暫,光陰難留,就像白駒過隙一樣。你們不如多積攢一些錢財,購買田地房屋留給子孫後代,自己看著兒女歌唱跳舞,痛痛快快地享受天倫之樂。這樣,君臣之間也兩好無猜,不是很好嗎?”石守信等人感恩地說:“陛下為我們想得這麼周到,對我們真是再生之恩啊!”石守信等人明白宋太祖的心意。第二天,石守信等人都主動告病,並請求朝廷解除自己的軍職。宋太祖一一批準,授予他們品位很高的閑散官職,並賞賜了非常豐厚的錢財。
背道而馳
“背道而馳”比喻方向、目標完全相反。
此典出自《戰國策·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主,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臣子,名叫季梁,奉奉命出使到外國。他在途中就聽到魏王要出兵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季梁就半路,急急忙忙趕回都城大梁,拜見魏王。
魏王聞報季梁回來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他奉命出使,這麼快就回來,難道有什麼特殊的事故發生了嗎?於是當即傳命召見。
季梁見到了魏王,他那一副滿麵灰塵的模樣;魏王看了有點可笑,但還是忍住了問他:“你是奉命出使的,這麼快就回來,一定是中途折返,難道有什麼重要事情,要告訴寡人嗎?”
“是的,有一件重要而且緊急的事,要稟告大王。”季梁喘息著說。“有什麼緊急的事,你說吧。”魏王說。
季梁一麵喘著一麵說:“臣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駕車的禦者,揮著鞭子,叱著馬,向北馳去。”
魏王笑道:“這是什麼重要而又緊急的事,值得你中途折返向我報告嗎?”
“啟奏大王,問題在於他是到楚國去呀!”
魏王說:“到楚國自然是向南走,他為什麼向北去呢?”
季梁說:“我說的十分緊急重要,於是在於此。我當時就問乘車的主人:‘你到楚國,為什麼要向北方而去?’他對我說:‘因為我駕車的這匹馬,是一匹名駒,跑的很快,轉眼就可以跑幾十裏。’我對他說:‘你的馬腳程雖快,可是越快越糟,因為你走的方向不對,到楚國是要向南去的,你為什麼往北呢?’他說:‘我帶有足夠的經費,這路途之上,我是不用擔心的。’我說:‘盡管你帶的經費充足,可是你方向走得不對,永遠也到不了楚國的。’他說:‘不要緊,我的車夫有多年駕馭的經驗,什麼樣的馬他都能駕馭,更何況是一匹名駒,有日行千裏的腳程,我還擔心什麼呢?’”
魏王不禁大笑起來:“這人簡直是個瘋子。他雖然有這麼多優越的條件,可是他是背道而馳,楚國在南,他要向北,他的馬快,禦者精,這恰恰就更使他離楚國遙遠了。”
季梁免冠頓首曰:“大王說的話一點不錯,這人是背道而馳,愈向北則愈離楚國遠。但大王平時嚐以稱王稱霸自許,稱雄天下自命。可是今天大王倚仗國勢強,國土廣,兵卒精,就準備進攻邯鄲,取趙地來滿足自己。依臣所見,大王愈對鄰國用兵多,則愈離稱王稱霸的基業遠甚,這正如臣在中途所見的那位去楚國而向北行的駕車者,是背道而馳啊!”
閉門造車
比喻不依據實際情況,單憑主觀想象辦事。
此典出自宋代朱熹《〈中庸〉或問》三:“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它的意思是說:把門關起來造車,把材料逐件造好後,隻要件件合乎規矩,再拿到門外去合攏起來,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
閉門種菜
“閉門種菜”比喻掩藏才能,不顯示自己的抱負。也可用於慨歎人不得誌。
此典出自《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劉奮剛起事時,曾一度因兵少將寡而被呂布打敗,不得不忍氣吞聲,依附於曹操。曹操雖然對劉備以禮相待,情同手足,其實他上對劉備卻非常不放心,時刻加以戒備和防範。曹操為人多疑,經常派自己的心腹暗中監視手下的將領,如果哪個將領同前來拜訪的賓客一起飲宴,就會找借口處死他。劉備深知曹操的為人,為了免遭殺身之禍,就裝作胸無大誌的樣子,天天關起門來,領著人種菜。曹操派密探來打探劉備的情況,密探走後,劉備對張飛、關羽說:“我哪是一個種菜人?曹操一定在猜疑我,不能再待下去了。”當天夜裏,打開後柵門,劉備與張飛等人輕裝騎馬,一起逃走了。
駁象虎疑
“駁象虎疑”比喻在社會生活中,類似這種為假象所惑而發生錯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