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按圖索驥
“按圖索驥”比喻讀書死,死讀書。
此典出自楊慎《藝林伐山》卷七:“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禦也’。所謂‘按圖索驥’也。”
春秋時,秦國有一個叫孫陽的人,他有著獨特的識別馬匹的能力,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來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有一次,孫陽路過虞板,忽然發現一匹拉著鹽車的馬衝著他一直叫,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匹千裏馬。孫陽眼見這樣一匹好馬拉著鹽車慢慢慢地走,覺得太委屈這匹馬了,不禁因同情而傷心起來。那匹馬見孫陽果然了解它,接著就吐白沫,仰頭狂叫,聲音十分悲壯,同時又好像是高興的樣子。
後來,孫陽把他識別馬的經驗寫成了一本書,還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孫陽的兒子學了這本書,以為自己學會了父親識別馬的本領,於是拿著這本書到處去找好馬,可是由於他隻從圖樣上去識別,沒有實際知識和經驗,所以找來找去,不但沒找到一匹千裏馬,而且還鬧出了這樣一個大笑話。
有一天,他的兒子拿著這本《相馬經》去找好馬,看見一個大蟾蜍(癩蛤蟆),對他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好馬,與《相馬經》上寫的大致一樣,就是蹄子不一樣。”伯樂知道兒子根本不會相馬,但轉怒為笑幽默地對兒子說:“這匹馬好跳,不好駕馭。”
白駒過隙
“白駒過隙”形容人生苦短;也可用來形容時光流逝迅速。
此典出自《莊子·知北遊》:“老聃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墮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
有一次,孔子向老子請教,說:“今天沒有什麼事情,想向您請教一下關於大道的學問。”老子說:“人生活在世界上,如同飛馳的駿馬穿過狹窄的道路,一轉眼就過去了。世間萬物,相與無恒,都是從變而生,順化而死。生也好,死也好,全部是變化而已,造物主是不會放在心上的。因此,對於死,生物感到悲哀、人類感到悲哀,而非生物與非人類,既不悲也不哀。人類喜愛生,厭惡死,因此才受到生和死的束縛。可是一旦對大道有所領悟,就會忘記生死,就像從天然的弓袋和束囊中解放出來,魂魄上天,骨肉歸土,不管如何紛亂,自為皈依,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皈依啊。”
白往黑歸
“白往黑歸”比喻隻看表麵現象而不注重本質,或首尾不一。
此典出自《韓非子》:“楊朱之弟楊布,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
楊朱,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認為萬事“為我”,反對“兼愛”,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他的弟弟楊布養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白狗,楊布很喜歡它。對楊朱說:“我這隻小白狗非常討人喜歡,一見到我,就搖頭擺尾,親熱極了。”楊朱反駁說:“這並不表明什麼,你經常喂它,因此它才對你親熱,這樣可以騙得更多的食物。”楊布聽了,心中很不痛快。“你那套‘為我’的自私觀點,竟然用到狗身上!”他諷刺說。
楊布平時愛好穿白衣服,一天外出,淋了一身雨,就把外麵的白衣換成黑衣。返回家裏,那小白狗竟向他“汪、汪、汪”地吠叫起來。楊布十分憤怒,隨手拾起一根棍子就要打,一道來的楊朱立刻勸住了他,並說:“何必呢?它把你認成了另一個人,因此要吠叫。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你的小白狗外出,回來時變成了一條小黑狗,你就不感到奇怪嗎?你會認為是別人的狗,而別人的狗,不會對你搖頭擺尾地表示親熱。所以,你也會表現出不能理解不認識的樣子。”楊布知道楊朱在諷刺他,但細細一想,真的有一些道理。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比喻已經敗落的事物,但在一段時期內,尚能維持某些興旺繁榮的景象。
此典出自《三國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注:“夫泉竭則流涸,根朽則葉枯;枝繁者蔭根,條落者本孤。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此言雖小,可以譬大。”
魏明帝臨終的時候,委托曹爽、司馬懿一起輔佐幼主曹芳。然而,司馬懿久有篡奪曹氏政權的野心,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那時候,有一個人叫曹冏,是曹氏宗室的人。他看清了曹氏宗室存在的危機,就上書勸告曹爽,敘說了曆代皇族統治滅亡的原因,勸說曹爽不但要同本姓的族人建立親近的關係,而且要與異姓有才幹的人建立友好的關係,那樣做了,才能鞏固曹氏集團的統治基礎,即使有什麼變化,也能維持下去。
曹冏勸道:“如果沒有泉水,河流就要幹涸;樹根腐朽,樹葉就要枯萎。枝繁葉茂,樹根才能得到庇護;枝條凋零,樹幹也就孤立了。所因此人們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是因為這種蟲子腳很多,所以雖然死了,也能支撐其身體不倒。這句話講的是小事,卻寓意深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此典出自《金瓶梅》九十二回:“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吳月娘的女兒嫁給陳敬濟為妻。這陳敬濟不是個東西,他又娶了個戲子回家做小老婆,反而總是欺負他原來的老婆,有一天把她打得鼻口出血,過了半天才蘇醒過來。正妻哭到半夜,懸梁自縊而死。第二天,吳月娘聽說了,她早已聽說女兒受苦,又聽說陳敬濟娶了個唱戲的在家裏,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著,率領家人、小廝、丫鬟、媳婦七八口,往他家來,見了女兒屍首吊得直挺挺的,就大聲哭喊起來,將敬濟拿住,揪住亂打,有的竟用錐子錐得他全身都是小眼,接著把那個小老婆也打了個臭死。把門窗戶壁都打得七零八落。最後狀子告到縣裏,判了陳敬濟逼死妻子,徒刑五年。
冰山難倚
“冰山難倚”說明依仗別人權勢,不得持久。
此典出自《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權傾天下,四方之士,爭詣其門。進士張彖者,俠(陝)州人也,力學有大名,誌氣高大,未嚐低折於人。人有勸彖令修謁國忠,可圖顯榮。彖曰:‘汝輩以謂楊公之勢,倚靠如泰山,以吾所見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際,則此山當誤人耳。’”
唐玄宗十分寵愛楊貴妃。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也跟著沾了光,也受到唐玄宗的寵信升任右相,獨攬朝政,權傾天下。那時候,天下許多士人,為了謀取功名,爭相拜謁楊門,巴結楊國忠。陝西一帶有一個進士,名叫張彖,他知識淵博,名氣很大,而且又誌向高遠,從不向權貴低頭獻媚。有人勸張象也去拜見楊國忠,為了博取榮華富貴。張彖卻說:“你們都認為楊國忠權高勢大,如果能夠投靠他就像倚靠泰山一樣穩固。可是在我的心目中,看起來威威赫赫的楊國忠不過是一座冰山,如果太陽出來當空照耀,冰山馬上就會消融,依靠它的人就要上當了。”後來,安祿山起兵叛亂,楊國忠被士兵殺死,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家這座冰山果然消融了。所以,那時的人都稱讚張彖有先見之明。
炳燭之明
比喻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情況。
此典出自《說苑·建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今年快七十歲了,想要學習,可能已經太晚了罷!”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你聽說過有當人臣的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說:“盲臣哪裏敢和國君開玩笑呀!臣聽說:少年而好學習,像早晨溫和的陽光;壯年而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光;老年而好學習,好似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來。點燃了蠟燭照起亮光,還有誰會在昏暗中摸索著行進呢?”
晉平公說:“好極了!”
博聞強記
“博聞強記”形容一個人見多識廣,記憶力強。
此典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誌(同‘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屈原出身於楚國的王族,有深厚的文化教養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楚懷王時,官至左徒、三閭大夫,曾直接參與楚國內政外交的重大決策,楚懷王一直非常信任他。可是由於當時統治楚國的貴族集團腐朽頑固,貪婪好利,而屈原則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路線和“立法圖治”、“選用賢才”的政治措施,所以遭到反動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他先是遭讒被罷職,接著被流放。
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還一直是十分關心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但眼見楚王昏庸,奸臣當道,楚國已無可挽回地敗落了,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離騷》、《天問》、《懷沙》等,揭露楚國黑暗混亂的現實,譴責反動貴族集團禍國殃民的罪行,同時陳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國大舉攻楚,破楚都,楚君逃亡,楚國麵臨亡國的危機。屈原感到十分悲憤絕望,於是投汨羅江而死。
對於屈原的一生,尤其是在政治上的宏偉抱負和深遠的預見,《史記》作者司馬遷深感敬佩和同情。屈原傳記的一開頭,司馬遷就寫道,屈原見多識廣,記憶力強,懂得古往今來治亂興亡的道理,擅長交際應酬的語言,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的意思是不以向學識、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此典出自《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春秋時,衛國有一位叫孔文的大夫,死後被諡為“文”。子貢就這件事詢問孔子說:“孔文子為什麼諡為‘文’?”孔子回答說:“他聰明靈活,愛好學問,並且十分謙虛地向地位不如他的人請教,不以為是恥辱,因此用‘文’字作他的諡號。”
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比喻沒有掌握住事物的要領或關鍵。
此典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中騫(張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西漢的時候,在西域有一個大國叫月氏。月氏被匈奴的首領冒頓單於打敗以後,不得不遠遠地往西逃避。他們痛恨匈奴,每時每刻都想複仇,但由於無人幫助,自己勢單力薄,隻好暫時忍受外族的欺淩。
漢武帝從投降漢朝的匈奴人那裏聽到這些消息以後,打算派人前去聯絡月氏,以便夾擊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張騫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就從西漢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因此張騫一行路經匈奴時就被匈奴扣留,這一扣便是十一年,他在匈奴娶了妻子,生了兒女。張騫等人雖然身在匈奴,可是內心一直未忘武帝交給自己的任務。到了後來,他們終於逃出了匈奴,繼續往西尋找月氏。
再說月氏王被匈奴人殺死以後,又立太子為王。新王帶領著自己的人馬往西進攻大夏,並且占領了大部分土地。因為大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月氏人得到這塊土地以後就非常滿足,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他們向匈奴人複仇的念頭早已淡忘了。等到張騫來了之後,和他們談起夾擊匈奴的事,他們已經不大感興趣,言談話語也不得要領。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還是無法聯合月氏去攻打匈奴,最後隻好返回漢朝。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這句成語說明兩種情況完全相反或差別迥異。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戰國時期,蘇秦是主張“合縱”的,他建議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抗擊秦國。為了說服趙國的君主采納他的建議,他從燕國來到趙國。趙王比較年輕,做君王的時間不長,很願意聽他的主張,於是便熱情地接待了他。
蘇秦十分委婉地對趙王說:“現在貴國疆域有二千多裏,軍隊有幾十萬,戰車千部,戰馬幾萬匹,糧食夠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東有清河,北鄰燕國。目前秦國虎視眈眈,一心想把趙國吞掉,然而遲遲不敢舉兵來征伐,是擔心韓國和魏國打他的主意。所以說韓、魏兩國也是貴國的屏障。可是秦國一旦占了韓、魏,那麼趙國就就十分危險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憂慮的事情呀!想當年,堯沒有什麼地盤,舜沒有一點土地,卻能領有天下。禹不足一百個部屬,卻成為諸侯的領袖。成湯和周武王也不過三千士卒,三百戰車,也做了天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都具有卓識遠見。聖明的君主能夠了解敵國的強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數目、將士的優劣,沒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戰場上廝殺,對於勝負、存亡就已經心中有數了。哪有隻聽議論,就貿然地決定國家大事的呢?我計算過各國的領土,六國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國大五倍;六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你們六國合成一體,共同攻打秦國,那秦國必定失敗。可是你們現在不做長遠打算,隻想著秦國,心甘情願做人家的臣子。你們可應該知道呀,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別人當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當別人的臣子,這兩種狀況可是不能夠放在一起比較著說的呀!我的建議請大王深思啊!”
趙王對蘇秦的主張十分感興趣,決定封他為武安君,並賜給他一百輛車子,二萬兩黃金,一百雙白璧和許多綢緞、衣物,讓他去勸說其他幾個國家。
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獨創風格。多指文章、藝術作品。
此典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紅樓夢》中描寫的大觀園裏,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窪處叫凹晶。一年的中秋節晚上,林黛玉和史湘雲一塊兒在大觀園裏賞月。史湘雲對林黛玉說:“這山凹裏靠近水池邊有座凹晶館。山的高處叫凸碧,山窪靠水池處叫凹晶。這‘凸’、‘凹’二字,曆來用的人最少,現在用來作軒館的名子,更覺新鮮,不落窠臼。”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在這裏是指讀書隻領會要旨,不在文句上下功夫。比喻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或比喻了解情況不深入。
此典出自晉代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
從前一個人,由於他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此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五柳先生一直沉默寡言,不太愛說話,可是他對各種問題都喜歡思考,對各種社會現象都十分留心觀察,並且有他獨到見解。不大喜歡說話,並非他的天性,一旦遇到知己,他一樣也慷慨激昂地抒發胸中的積悶,抨擊官場的劣跡、社會的弊端。他“好讀書”,但“不求甚解”,一心領會它的精要之處。一旦解除了一個疑團,懂得了一些新的道理,便樂得手舞足蹈,有時甚至廢寢忘食。五柳先生尤其可貴之處是不羨慕名利,不願奉迎拍馬,對那些仗勢欺人高高在上的官僚,他非常輕蔑鄙視他們,總是避而遠之。由於他不願與世浮相處,所以隱居故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人們做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曆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竇固和匈奴作戰,建立了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國。國王廣早知班超的情況,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一下子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的三十六人說:“鄯善國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有人來籠絡他,使他猶豫不知順從哪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的產生原因,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十分明顯了。”
經過打聽,真的是這樣。於是班超又對隨行的人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這麼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鄯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剩下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裏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真心誠意歸順漢朝。”
這天夜裏,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隨從,衝入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後來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不識車軛
“不識車軛”諷刺那些不僅不善於學習,而且蠻橫不可一世的人。
此典出自《韓非子》。
鄭縣有個人,一天偶爾撿到一個車軛。
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就問人說:“這是什麼東西呀?”那人回答說:“這是車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