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臨河而釣
“臨河而釣”說明隻有根據事物的特點,采取相應的辦法,才能取得好效果。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臨河而釣,日入而不能一鯈魚者,非江河魚不食也,所以餌之者非其欲也。及至良工執竿,投而擐唇吻者,能以其所欲而釣者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個人坐在河邊釣魚,可是直到太陽下山也沒有釣上一條魚。這並不就是因為魚不貪食,而是因為他所用的釣餌,不合魚的口味。
等到另一個善於釣魚的人執竿垂釣,魚兒紛紛上鉤。這是因為他能夠用魚愛吃的東西做釣餌的緣故。
淩雲健筆
“淩雲健筆”形容文筆雄健,才氣非凡。
此典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以為列仙之傳居山澤間,形容甚棐,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賦》……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說,飄飄有淩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意。”
西漢人司馬相如十分擅長辭賦。他在客居梁國的時候,寫了一篇《子虛賦》,文章主要是寫帝王貴族田獵的盛況,以及皇帝的苑囿之大。漢武帝讀了《子虛賦》後十分稱讚文中描寫的境界。司馬相如看到漢武帝喜好成仙得道之事,於是就對漢武帝說:“我寫的《上林賦》描寫了上林苑中令人神往的佳境、美事,然還不夠味,還有比這更令人神魂顛倒的。我正在寫《大人賦》,描寫那種超然高舉、飄飄欲仙的境界,現在還沒有寫完,等到寫完之後奉獻給您。”司馬相如推測,曆來傳說群仙都居住在山澤之間,形貌清瘦,這種說法可能不符合漢武帝對成仙得道的理解和追求。於是,他投其所好,寫出了《大人賦》,極力渲染仙道之樂。他把《大人賦》獻上之後,漢武帝看了之後龍心大悅,覺得自己就像真的駕上了彩霞祥雲,在天地之間暢遊一樣。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形容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美景。比喻在人生際遇中,乍看似乎已走到盡頭,忽然眼前又出現了轉機。
此典出自宋代陸遊《遊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叫門。”
陸遊(公元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從小有從軍抗金的壯誌。宋孝宗即位之後,抗戰派才稍被重用,這時陸遊被召見,並被賜進士出身。北伐失利後,陸遊因力主出兵,被罷免隆興(府治在今江西南昌市)通判的官職,回山陰鏡湖的三山居住。回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陸遊寫了《遊山西村》這首詩,詩中描繪了當地的習俗、風光,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
《遊山西村》寫道:“不要笑話農家冬天釀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款待賓客,備有豐富的雞、豚(小豬)做成的菜肴。山巒重疊啊,水路彎彎,是不是路到盡頭,沒有辦法往前走了呢?忽然在柳林蔭蔭、鮮花明豔之處,又可以看見了一個村落。此時正值立春後,祭祀土地神祈禱豐年的春社日將到,村子裏蕭鼓聲聲,連綿不斷,一派節日的氣氛;人們穿戴著簡樸的衣帽,表現了古代淳厚的民風。從今以後,就這樣趁著月光明亮外出閑遊,拄著手仗,在夜裏隨時叩響朋友的門戶。”
馬頭草檄
“馬頭草檄”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檄:檄文,古代征召或聲討一類的文書。人們用“馬頭草檄”來形容文思敏捷。
此典出自《舊唐書·薛收傳》:“秦府記室房玄齡薦之於太宗,即日召見,問以經略,收辯對縱橫,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時太宗專任征伐,檄書露布,多出於收,言辭敏速,還同宿構,馬上即成,曾無點竄。”
薛收,字伯褒,是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的兒子。薛收在十二歲時,就能夠寫出一手好文章。隋煬帝(楊廣)大業末年(公元605~618年),郡裏推舉薛收為秀才,可是他並不答應。
那時,天下英雄豪傑並起,要推翻隋朝的統治。薛收隱居在首陽山,準備待機而起。秦府記室房玄齡向李世民推薦薛收,唐太宗當天就召見他,向他詢問治國平天下的方略,薛收縱橫捭闔,講得頭頭是道,十分符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授予他秦府主簿的官職,並兼任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當時,唐太宗集中精力征戰討伐,征召或聲討一類的文書、捷報、布告,大都是由薛收起草寫成的。薛收草擬文稿時寫得特別快,有時在馬上寫成的文稿,就像事先寫好的一樣,每一句話都不需要改動。
盲人摸象,各執一見
“盲人摸象,各執一見”比喻不見整體者的偏執。
此典出自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四:“眾盲摸象,各說異端,忽聞明眼人又作麼生?”
古時候,有個皇帝召集了一批瞎子,讓他們各摸大象的部位部分。等他們摸完了,然後逐個問他們:“大象是什麼樣子的?”摸象牙的人說:“大象像一個長蘿卜。”摸耳的人說:“它像一隻簸箕。”摸頭的人說:“它像是一塊大石頭。”摸鼻子的人說:“不,它像一根木杵。”摸背的人說:“它像一隻大床。”摸肚子的人說:“怎麼我覺得它像一隻甕子呢?”摸到尾巴的人說:“你們說得都不對,大象像一根繩子。”他們僅僅根據自己的觸覺各執一見,爭論不休,實際上誰也未見整體,他們都說錯了。
孟子休妻
“孟子休妻”這篇寓言告誡人們,看問題辦事情要避免主觀妄斷,有時自己錯了,卻要責怪別人,就往往會把事情辦壞。
此典出自韓嬰《韓詩外傳》。
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屋裏,兩腿岔開坐著。孟子走進門內,看見這種情況,就告訴他的母親說:“我的妻子不守禮法,請求把她趕走。”孟子的母親說:“不是你的妻子不守禮法,是你自己不守禮法。《禮》書上不是說嗎:‘將要走上庭堂,聲音必須高揚;將要走進房門,眼睛必須下視。’這是不讓乘人不備呀。今天你單獨去臥房,進門時沒有一點聲音,使你的妻子不知防備,岔開兩腳坐著而讓你看見。這反道是你不守禮法,不是你的妻子不守禮法啊。”孟子感覺自己錯了,也不敢休掉妻子了。
迷途知返
“迷途知返”的意思是:發覺自己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即加以改正。
此典出自《與陳伯之書》:“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夫迷途知反,往哲是與;不遠而複,先典攸高。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鬆柏不翦,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丘遲(公元463~508年),字希範,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南朝時曾在齊朝任殿中郎,後又在梁朝任中書郎、司徒從事中郎,由於有才華而出名。公元505年,臨川王蕭宏領兵北征魏國,魏國方麵率軍對抗的將領是陳伯之。陳伯之本是齊朝的江州刺史,曾抗擊過梁武帝蕭衍。到後來陳伯之投降梁朝,仍然擔任江州刺史,被封為豐城縣公。公元502年,陳伯之又率部投降魏國,任平南將軍,與梁朝對敵。當時,丘遲在軍中任記室。蕭宏命令丘遲以私人的交情給陳伯之寫信,並勸他投降。在信中,丘遲首先批評陳伯之忘恩負義投降敵人,接著申明梁朝寬大為懷不咎既往,最後指出敵我雙方鬥爭的形勢,以及陳伯之所處的危險境遇,從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中勸他投降。信中又以江南的美景來說服他,這是一篇委曲婉轉、淋漓盡致的絕妙的駢體書信。陳伯之讀信後深為感動,於公元506年3月在壽陽(今安徽壽陽縣附近)率兵八千人歸降梁朝。
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講一遍過去一些降將的功過之後寫道:“況且,將軍您沒有這些人犯的罪過,而功績又重於當代呢!誤入迷途而知複返,這是前世的聖賢所讚同的;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不遠而改過自新,這是古代典籍所嘉許的。現在皇上輕法重恩,法網寬疏,大得像一條能夠吞舟的魚;將軍先人的墳墓之旁鬆柏森森,沒有被損毀,將軍的親戚也都安然無恙。將軍在梁的住宅未損毀,愛妾尚在。您心裏好好想想吧,這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妙筆生花
“妙筆生花”意思是用來稱讚別人傑出的寫作天才。
此典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
唐代詩人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傳說,他少年時做過一夢,夢見他的筆頭上生了花。於是後來便天才贍溢,文思敏捷,鬥酒百篇,超群出眾。
可是今天看來,李白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並不是因為那個奇怪的夢,而是他豐富的經曆和刻苦學習的精神換來的。
墨魚自蔽
這則寓言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重性,在一定條件下,好事往往也能夠轉壞。
此典出自《田間書》:“海有蟲,拳然而生者,謂之墨魚。其腹有墨,遊於水,則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跡墨而漁之。噫!彼所自蔽者,所以自禍也歟?人有恃智,亦足以鑒。”
這段話意思是說:
海裏有一種動物,身體彎曲著生長,稱之為墨魚。它的肚子裏有一個墨囊,遊動在水中,能放出墨汁來掩蔽自己的身體,漁翁往往跟著墨汁的蹤跡去捕捉它。
它所用來掩蔽自己的,恰好是給自己招來禍災的原因呀!那些憑借個人小聰明的人,也可以引以為鑒了。
奈何姓萬
這個故事說明:學習不可淺嚐輒止。
此典出自《賢奕編·應諧錄》。
汝水邊上有一個土財主,家裏十分富裕,可是他們幾代人都不認識一個字。有一年,他聘請楚地一個讀書人教他兒子。先生先教他兒子握筆描紅,寫一畫先生對他說:“這是一字。”寫兩畫先生又對他說:“這是二字。”寫三畫說:“這是三字。”他兒子便高高興興地把筆一丟,跑到父親那裏說:“我已經學會了,我已經學會了!可以不必麻煩先生,再交學費了,還是辭退了他吧。”父親聽了很高興,依了他的主張,打點了一些報酬把先生打發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財主打算請一個姓萬的朋友來喝酒。一大清早起來叫兒子寫請帖。很久了還沒寫完,父親便去催促。他兒子大發脾氣說:“天下的姓多得很,為什麼他一定要姓萬?我從清早一直寫到現在,可到現在才寫完了五百畫。”
剛剛懂得一點道理的讀書人,偶然有了一點心得,就立刻沾沾自喜地驕傲起來,可能就像這個富翁的兒子吧。
牛角掛書
“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此典出自《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猴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隋代襄陽人李密,一心向學,從來不浪費時間,所以,他的學習生活相當緊張。有一次,他到綏山(有座猴山)去,他怕旅途之中耽擱太多時間,於是出發前,想出了個一麵行路一麵讀書的好辦法:在牛背上放置了一個薄團,把要看的《漢書》掛在牛角上。就這樣,他就可以很舒服地騎著牲口,一手拿書,一手牽著韁繩,走著走著,甚至跟在屋子裏看書沒有兩樣。
走在途中,由於李密注意力太集中了,他一動也不動的樣子,居然像是一座雕塑擺在牛背上。正巧,當朝大臣楊素經過這裏,見到牛背上還有這般好學的人,便顧不得自己趕路,悄悄跟在後邊,走了一大段路,李密一點都不知道。直到他挪轉牛頭,打算另換一本書時,楊素才和他搭話,問他看的是什麼書?這時候,李密也隻是勉強動了動腦袋,向身邊一瞥,輕描淡寫地說:“看《項羽傳》!”
徘徊歧路
“徘徊歧路”表示在岔路上徘徊,比喻猶豫不決。
此典出自唐代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武則天掌握唐代政權以後,便打算建立大周王朝,自己好當女皇。唐朝開國功臣李勣的長孫徐敬業知道此事後,便以揚州為根據地,準備起兵反對武則天。
徐敬業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發展勢力,以便號召人們起來推翻武則天,就請那時有名的文學家駱賓王幫他寫了一篇聲討武則天的檄文。
駱賓王在檄文中一條條列舉武則天的罪狀,號召皇親國戚都起來反對武則天。檄文的最後嚴正地告訴他們說:“假如你們還留戀自己的城池,遲遲不選擇自己的道路,耽誤早日立功的機會,就一定要按違命而論處。請你們認識清楚,今天的中國,到底是哪一家的天下。”
排沙簡金
“排沙簡金”的意思是,排除沙粒,挑出金子。人們用它比喻精心篩選,去粗取精。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文學》:“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東晉大文學家孫綽(字興公)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潘嶽(字安仁)的文章寫得非常好,燦爛多彩好像披著錦繡,沒有一個地方不好;陸機(字士衡)的文章雖然不是全篇都好,但也有很多精彩之處,就像要排除沙粒,選擇金子一樣,一般也能發現寶貝。”
妻不識夫
“妻不識夫”比喻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會改變。
此典出自《列子·湯問》:“於是公扈反齊嬰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不識;齊嬰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識。二室因相與訟,求辨於扁鵲,扁鵲辯其所由,訟乃已。”
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個人有病,一同請求扁鵲給醫治。扁鵲給他們治了病,等到兩個人的病一起好了的時候,扁鵲便對公扈和齊嬰說:“你們過去所得的病,是從外部侵入到內髒的病,可以用藥物和針灸治好。但是,現在你倆還有和你倆一同生下來的病,並和你倆身體一起生長的病。如今,我給你們治療這種病怎麼樣?”公扈和齊嬰說:“我們想聽聽這種病的根據和效果。”
扁鵲對公扈說:
“你的心性深強而精神氣質軟弱,所以,考慮的雖多卻缺乏果斷;齊嬰的心性軟弱而精神氣質深強,所以,考慮得少而過於專斷。如果和齊嬰換換你們的心,那麼,你倆就會全都好了病。”
兩個人都答應了,扁鵲就讓他倆喝了藥酒,昏迷了三天。這期間,扁鵲將他倆剖開了胸,拿出了心,然後交換著把心放回去,同時,也把神奇的藥物放進去。三天過後,等到已經清醒像當初一樣的時候,二人辭別扁鵲就回家去了。
接著,公扈回到齊嬰的家,齊嬰的妻子和孩子不認識他;齊嬰也回到公扈的家,公扈的妻子和孩子也不認識他。這樣,兩家人就相互爭論、辨識,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到扁鵲那兒要求幫助辨識。扁鵲便把他們所以這樣的原因講清楚了,就這樣,這場爭論也就結束了。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比喻學習必須專一,才能有所成就;否則終無所獲。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楊朱的鄰居丟了一隻羊,他已經帶領了他所有家屬親戚去尋找,又來請求楊朱的童仆幫忙去找。
楊朱說:“咦!走失了一隻羊,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尋?”
鄰居說:“因為岔路太多了。”
找羊的人回來之後,楊朱問:“找到了羊嗎?”
鄰居說:“跑掉了。”
楊朱又問:“怎麼會跑了呢?”
鄰居說:“岔路當中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它往哪條路上跑了,因此不得不空手回來。”
楊朱聽了之後,十分生氣,愁眉苦臉的,好長時間不說話,整整一天沒有笑容。
楊朱的學生感到十分奇怪,便問:“羊,不是什麼珍貴的牲畜,也不是老師的,這樣不高興,是什麼緣故呢?”
楊朱沉默不語。他的學生也就沒有得到所要的答案。
騎馬頂包
“騎馬頂包”用以告誡人們,認識事物一定要認識事物之間的依從關係。不能把彼此關聯的事物孤立起來。
此典出自《嘻談續錄》。
一個人頭頂著被包,騎在馬上趕路,晃晃悠悠,顯出一副十分吃力的樣子。有人見他這副狼狽樣,奇怪的問:“為什麼要頂著被包,而不把他搭在馬背上呢?”那人回答說:“因為擔心馬的負擔太重,頂在頭上,這樣可以省些馬的力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