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迷上了英國作家休斯頓·斯圖瓦特·張伯倫的著作《十九世紀的基礎》,他愈看愈感到振奮,對其中有的章節還寫了心得和劃上紅杠。“本來,這樣的傑作應當是由德國人來寫。而英國人則幫我們完成了一項符合民族發展規律的理論,我不無崇拜張伯倫先生的天才!”威廉二世興致勃勃地對海軍部長梯爾皮茨說。
《十九世紀的基礎》一書,從橫跨歐洲大陸的神聖羅馬帝國興起達九個世紀展開,以日耳曼民族為主導地位曾威震九個世紀為線索,展示了日爾曼民族在軍事、科技、經濟和文化上的成就和影響,從而得出一個十分荒謬的結論:日爾曼民族是人類中“優秀的人種”。德意誌帝國是以日耳曼民族為主體的國家,能刺激威廉二世的顯然是“大日耳曼民族神聖”的狂妄沙文主義情緒。在帝國議會的講演中,威廉二世以無比的熱情說:“俾斯麥推行的歐洲大陸政策十分狹隘,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柏林應當是‘世界都市柏林’,德國貿易應當是‘德國世界貿易’,德國與世界的含義是一致的,因為世界各地都應體現德國政策……”
帝國議會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光是瓦德西、梯爾皮茨、霍爾斯泰因等人狂熱捧場,以斯土姆為代表的一大批資產階級工業巨頭們更是欣喜若狂,他們垂涎欲滴地注視著海外市場。
在慶祝德意誌帝國成立25周年的集會上,柏林的德意誌帝國電台播發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賀詞:“德意誌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在地球遙遠的地方,到處都應當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德國的商品,德國的知識,德國人的勤奮要漂洋過海……”
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驚悸地聽著這稱霸世界的宣言,感覺到一個龐大的火藥桶就在身旁,隨時可能爆炸而禍及自身。
俾斯麥作為一代德國人的結束,到威廉二世時期的1914年,歐洲國家關係出現了原三個同盟國和興起的三個協約國的對抗格局。美國和日本雖然是世界第一、第三號強國,但無法橫越大西洋和逾越歐亞大陸插手歐洲事務。作為歐洲第一強國德意誌,直接麵臨的是世界頭號殖民大國英國的阻撓。要想擴張,德國的對手就在歐洲。“世界政策”的核心是稱霸世界,德國開始和英國首先爭雄。英國竭力想利用武力吞並南非,從布爾人手裏奪得奧蘭治和德蘭士瓦兩個共和國,因為這裏的鑽石和黃金對英國有極大的誘惑力。而德國也早就垂涎這個地區,威廉二世一麵鼓動德國向這一地區輸入商品,向德蘭士瓦進行經濟滲透,一麵用金錢和軍火支持布爾人對抗英國。
在英國自詡為世界第一大海軍強國的問題上,德國也決不等閑視之。德國梯爾皮茨早就嚴峻地指出:“沒有強大的海軍,德國的世界作用就如同沒有殼的軟體動物。”於是,德國在1898年就通過了為期20年的龐大的海軍計劃,第二年又增加了一倍,目的是與英國在大海上爭一雌雄。到1914年,德國已擁有各種戰艦232艘……麵對這種威逼,英國迅速尋找盟友抗德。1920年,英國與日本結盟,接著又向法國靠攏。法國是德國的“世仇”,法國一心想收複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同時在摩洛哥同德國彼此爭奪。1903年英王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1904年4月8日兩國訂立《英法協定》,宣告兩國為抗德聯合起來了。德國勾結奧匈帝國,不但在巴爾幹地區和黑海海峽一帶修鐵路,而且挑起戰爭,掠奪該地區國家,這一切嚴重損害俄國利益。一旦黑海海峽落入德國、奧匈帝國之手,俄國南下的大門就將被全部封鎖,同時,俄國在財政上一直依賴英國和法國。1907年8月31日,英、俄兩國締結《英俄協定》,調整彼此利益後聯手反德,法、俄兩國早在1892年就簽有《軍事協定草案》,內容規定無論何方遭到德國攻擊,另一方即全國動員進攻德國……無形中,以英、法、俄為代表的三國協約形成軍事集團,共同抗衡原有的德、奧匈、意大利三國同盟軍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