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蘇儀主張結盟楚國,畢竟蜀、楚同盟多年,曾多次蜀國遇危時,也是楚國相助化解危機。此次楚國有難,蜀國理應還禮。
然而丞相連玨並不這麼認為,國與國之間的結盟看重的無非是個利字,而不是義字。上次蜀國向楚國求助,楚國也趁機要挾要走了天子劍和別的利益,蜀國並不欠楚國情分。
連玨提議結盟梁國,共擊楚國:“如今梁國強而楚國弱,梁國又有江河天險作盾,當初三國同盟都未攻下渭河。而楚國並無天險,易攻難守,若我蜀與梁同盟攻楚,有利可圖。”
“丞相此言不妥,齊、晉二國對蜀國素來虎視眈眈,我軍人馬若是進攻楚國,那後防如何?何況我蜀在皇上的聖明治理下,休兵養民,不宜開戰。”蘇儀反駁道。
“晉國與齊國剛剛經曆了大戰,國氣大傷,絕不會輕易再用兵,現在就是最好出擊擴張疆土的好時機!”連玨意味深長道,“機會難得。”
“蜀與楚早就簽下了同盟國書,若是背信棄義,於蜀不利。”
“此言差矣,與楚國寫國書的是先帝,而非當今蜀君。”
聽著兩位臣子的爭執聲,他們所言各有道理,李昭平深思著如何決意,蜀國內政剛剛穩定下來,變法尚在實施中,此事不宜介入外患。
“楚國大將軍甘崇死了,梁君蕭炎趁著楚國軍心渙散,軍無首領,要攻打楚國,這的確令楚國雪上加霜。”李昭平細細分析道,甘崇是難得的帥才,楚國一時半會兒怕是找不到接替甘崇位置的人。
蘇儀道:“不止如此,蕭炎這麼恨楚璋,更因楚璋一直扶持蕭炎之弟繼承皇位,楚璋的涉事,害得蕭炎險些丟了皇位和性命。不過……最後蕭炎還是險勝,他登位之後,便說過與楚璋有不共戴天之仇。”
幹涉他國內政,本就是險棋,李昭平心中暗嘲,楚璋乃庸碌之君。
“朕與楚國靖王有舊情,不願攻打楚國。這樣吧,回絕兩國的使臣,朕視楚、梁皆為兄弟國,希望他們休兵言和,以免戰亂傷了百姓。”李昭平此言,就是兩不相幫。
“臣領命。”蘇儀躬身一拜。
連玨眼中閃過深深的失落顏色:“皇上,如今雖諸國並存兩百多年,可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定律。蜀國想要長久地生存下去,就必有進取之心,否則將被他國取代,走向滅亡啊。”
三百年前,天下隻有一個大陳國,陳國後期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中,又行程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民不聊生。
後來發生了農民起義的暴亂,陳國軍隊從未打過像樣的仗,紀律鬆散,士兵潰不成軍。鎮守各州縣的官員各自招募兵馬,平定暴亂,有影響力的世族平亂有功,被封為楚王、晉王、齊王等。
這些外姓王有了權力和野心,就不甘心僅僅做昏主的王,而後紛紛自立,天下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