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石獅眼裏流血的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家裏供養著一個僧人。這個僧人很有點神通,能夠預知許多事情。有一天,他跟國王說:“國王,請允許我報告你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洪水淹沒,你和你的臣民都要像魚一樣留在水底。唯一可以預知洪水來臨的辦法,是你要天天派人去察看市場上的石獅。如果石獅眼裏流血,那麼不出七天,洪水就會到來。”說完,不管國王如何挽留,他還是背起行裝走了。
國王聽信了僧人的話,天天打發自己的三個女兒,輪流到市場買肉,其實呢,是去察看石獅的眼睛。就在石獅旁邊,有五個賣肉的高人。他們對公主親自買肉這件事,感到十分驚奇。他們在一起,就相互議論道:“天呀!國王手下有幾百個男女仆人,怎麼叫公主來買肉呢?這裏麵一定有緣故。”有一天,他們向年紀最小的公主,提出了他們的疑問。小公主看看旁邊沒有人,便把石獅流血的事情,老老實實地講了出來。
小公主走後,五個商人便湊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起來,他們要抓住這個秘密,大大發一筆橫財。晚上,他們把牛血羊血,偷偷地塗在石獅眼裏。第二天,大公主來買肉,看見石獅兩眼鮮血淋淋,嚇得肉也顧不上拿,慌慌張張地跑去報告了國王。國王呢,連忙召集所有的大臣,宣布了這個可怕的消息,用最低的價錢,拍賣了王宮的財產,帶著臣民百姓,逃到山上去了。
隻有這五個賣肉的商人,肚子裏暗暗發笑。他們用很少一點錢,買到數不清的財產和房屋。他們殺了許多牛羊,煮了大壇的酒,每家輪流請客三天,慶賀他們憑著聰明智慧,一夜之間變成了全城最大的富翁。正當他們飲酒作樂的時候,石獅眼裏真正流出了鮮血,不過,因為上邊被商人塗滿了牛血羊血,很不容易看出來。等到七天之後,一場洪水淹沒了整個城市,這五個商人連同他們的財產,都被滾滾的波濤衝得不知去向。紫牡丹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曹州東北十五裏趙樓村,有片雜草叢生、荊棘遍地的荒土崗。到處長滿不成材的桑樹癟子,人們便稱為“桑籬園”。園子西邊住個靠打柴為生的小夥子,名叫趙義。他父母早喪,又聚不起妻,二十歲了,還是單身一人。
這天傍晚,他進城賣柴買米回來,煮好了香噴噴的小米飯,正要飽餐一頓,忽然響起敲門聲:“請大哥、大嫂行行好,給點吃的吧……”趙義開門一看,原來是個手拄拐棍的要飯老婆婆。隻見她一頭白發,身瘦如柴,北風一刮,渾身打顫,很是可憐。趙義忙把她攙進屋裏,安坐在鍋底門前,又往外掏了掏火,讓她取暖。然後盛了滿滿一碗米飯,雙手送到老婆婆麵前:“老人家,請用飯。”那老婆撩起衣襟,展展眼淚說:“小哥,這使不得。俺在這莊上趕了幾個門,家家都斷了頓,您給俺一口剩飯就行了……”趙義幹咽兩口吐沫,壓壓咕咕叫的餓腸說:“俺吃……過了。”那老婆婆才接過碗來,隻見低頭,沒見抬頭。“哧溜溜”一碗米飯進了肚,她一連喝了三碗,才來了精神,千恩萬謝,告辭而去。
這裏,趙義添了些水,抓了兩把幹地瓜葉,摻於鍋中,又升起火來。
趙義喝完地瓜葉粥,想到莊上許多人家都斷了頓,再也睡不下去了,便到桑籬園砍柴。誰知天黑認不準路,也不知走了多遠,還沒找到砍柴的地方。他轉到一片墳地,忽然看見前麵霞光萬道,煙霧繚繞。走近一看,原是一座花園,紫葳葳的牡丹花,白生生的芍藥花,紅豔豔的月季花,粉兜兜的玉蘭花,紅噴噴的鳳仙花……五光十色,十分鮮豔。趙義隻想砍柴,無心觀花。正要回去,忽然傳來一陣腳步聲,趙義抬頭一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已經站在麵前,好像麵熟,卻又記不起在哪裏見過。隻聽老婆婆說:“小哥,你還往哪裏去?這麼多的好花不看,不是冷了栽花人的心嗎?”趙義急著砍柴,隻得說明原因。老婆婆十分同情,說:“天色不早了,你就是回去,到天亮也砍不了多少柴。我送你些牡丹花去賣錢吧。”趙義見老婆婆甚是誠懇,便接過花兒,道謝而歸。
趙義一路又砍些柴,直到天亮,也沒顧得睡一覺,便擔著柴,拿著花,去趕曹州早集。隆冬季節,一束鮮豔的牡丹,驚動了曹州城。官府、商人、本地財主,都爭著買。一刻工夫,花和柴都賣完了。趙義買了一石米,又揣著剩下的三吊錢,高高興興回到家,把米分給了鄉親。趙義想:米分了,可這錢是老婆婆的,應該還給她。這天晚上,他按照昨天的路線,找到那個百花園。老婆婆見趙義如此誠實,十分高興,說:“你們村上窮人那麼多,怎麼照顧得了?既然牡丹值錢,我就送你一棵吧。”趙義也不推辭,便揀了一棵最好的牡丹,連根帶土,抱回家來,栽於門前。
趙義栽好牡丹,回屋做飯。一開門,他驚呆了:看見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端坐在床上。那姑娘看趙義憨態可掬,便微笑著說:“不要驚奇。小女姓魏,名花,母親見你為人忠誠,把我許配給你了。”
“這……這話從何說起?”趙義有些莫名其妙,“再說,也沒有訂親之物呀!”那女子掩唇笑道:“你不是已經拿了牡丹嗎?”
趙義年知道是在門外的牡丹,不禁又驚又喜,他回過頭來慚愧地說:“我一人還愁揭不開鍋呢,怎能再連累你……”
那姑娘十分通情達理,她向趙義飄飄一拜:“既成夫妻,何提連累。我這裏還帶來牡丹花種一包,就撒在桑籬園內,不愁來年沒好日子過。可有一條,此事萬萬不能對別人講!”他們種下牡丹,成了夫妻。
果然,第二年穀雨時節,桑籬園內開滿牡丹。村上的人們喜氣洋洋,去園內采花賣錢,買米買鹽。再也不擔心挨餓了。這一帶方圓兒十裏的人都說:“趙義的心腸好,感動了神仙,降下這牡丹園。”可誰也不知是趙義媳婦帶來的。紫斑牡丹的傳說
明末,有位清貧之士,學識淵博,且擅長琴棋書畫,隻因看破“紅塵”,拒官避世,削發為僧,隱居於太白山白雲寺,法號“釋易壽”。
山寺依山傍水,景色秀麗,院內廣植牡丹花草。易壽在寺院中除日勤於佛事外,閑暇之時,幾乎都用來研墨作畫。他尤善畫牡丹,所作之畫,細膩筆真,宛若天成。凡觀者,無不拍手叫絕。
易壽作畫的名聲很快傳遍方圓百裏,求畫者絡繹不絕。
一年春日,穀雨前後,牡丹爭相競開,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來朝山拜佛觀花,以圖富貴,吉祥,安康。
這日午後,易壽正在院中對著牡丹作畫,忽聽院前人聲嘈雜,抬頭望去,遠處有幾個莊丁打扮的人,簇擁一位寶貴之相的“胖子”,在大搖大擺向這邊走來。走到近處,方看清胖子是當地有名惡霸“王大癩”,此人一向橫行鄉裏,欺壓百姓,無惡不作。“王大癩”走到易壽跟前,見其一手好畫,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莊丁上前索取。易壽何等人格,豈能與“王大癩”為伍,當下拒絕。“王大癩”惱羞成怒,硬逼其交畫一幅。易壽毫不示弱,將其撕爛,將毛筆投入硯台中,憤然而去。“王大癩”隻見圍觀的人們群情激憤,無可奈何,隻得悻悻而去。
誰知,從那硯台內濺出的筆墨,正好落在附近幾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順著花瓣流到花瓣基部,凝結成塊塊紫斑。
以後,每年花開時節,人們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此稱其為“紫斑牡丹”。
魏紫牡丹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
傳說,有一年的穀雨過後,明朝皇帝朱元璋帶著軍師劉伯溫及一班文武大臣來曹州觀花。
他們一行人來到曹州的一處牡丹園,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異了。隻見牡丹園內,紅、黃、黑、白、藍、綠、粉八色牡丹爭奇鬥豔,光彩耀眼,滿目富麗堂皇。香氣襲人,沁人肺腑,真如天堂一般,遠遠勝過皇家禦花園。朱元璋嫉妒心特強,決不允許百姓勝過皇家。於是,立刻下了一道聖旨:要把園內的所有牡丹移入禦花園。
劉伯溫是能掐會算之人,他在園中轉了幾圈,看出此處牡丹園如此繁盛的門道。於是,他走到朱元璋眼前小聲嘀咕了幾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隻挖看園人趙義門前的一株。花農們大喜。趙義雖然平素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株牡丹,但想到這樣可以保住其花農們的牡丹,也隻好忍痛割愛了。唯有趙義的妻子魏花痛泣不止。趙義不明究竟,急忙追問。魏花痛苦萬分,但她知道聖旨難違,隻得吐露了實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訴你了。我本是這裏的牡丹花佩,看到你勤勞、純潔、善良,便和你結為夫妻。沒想到今被劉伯溫看出。我叫他帶走我的人,留下的我心,挖走我的身,留下我的根。我隻好把腹中六個月的嬰兒,留在根下了……”說罷,一陣風起,魏花已不見去向。朱元璋此時已乘上車輦,帶走了葉重花列的牡丹。
趙義知道妻子原來是牡丹花仙,但想到夫妻平日恩受之情,不勝悲傷,摔倒在門前花壇之內,哭得死去活來……不料,來年春天,在趙義門前的牡丹花壇裏,長出了一棵紫葳葳的牡丹,那花開千層,大如盤,一朵花七百多瓣。馥香濃鬱,聞風十裏,村民們知道這是花佩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諧音:子)。從此,牡丹由種生變成了根生。綠牡丹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書生很愛好養花,人們便送他一個外號,叫他“花相公”這花相公的花園正靠著大馬路,南來北往的人看了,都誇他的花養得好。花相公聽了,心裏也喜滋滋地直點頭。
一天早上,花相公正在花園裏澆花,忽然,從園口走來一個白胡老頭。花相公笑著走上前,問道:“老爺爺,您看我這花園怎麼樣?”老頭摸了摸胡子說:“好歸好,就是少棵綠牡丹。”花相公聽後,又問道:“老爺爺,您說上哪兒能弄到綠牡丹呢?”老頭說:“有是有,就怕你受不了苦,找不著。”花相公說:“老爺爺,您說吧,隻要能找到綠牡丹,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不怕!”白胡子老頭聽後,說:“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找,我就告訴你。”於是白胡子老頭便如此這般地把找綠牡丹的方法和他說了一遍。
花相公聽後,回家帶上了銀子,騎著馬上了路。他按照白胡子老頭指的路,順著大道一直往前走。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銀子花光了,糧食吃完了,後來,連馬也賣了,但,仍然沒找到綠牡丹。正在他左右為難的時候,一抬頭,發現前麵果園裏,有個老頭摘杏子。他急忙走過去,雙手抱拳,作了一揖,對老頭說:“老爺爺,您行行好,告訴俺上哪兒去才能找到綠牡丹?”老人聽後,歎了口氣說:“唉,就是告訴你,你也去不了!”花相公一聽,雙膝脆在地上,再三央求老人,讓老人告訴他那綠牡丹長在哪裏。老人見花相公找綠牡丹心切,便說:“想找到綠牡丹要過三關:一是,路上要過黑水湖。那湖裏的水啊,黑得像鍋底一樣,涼得刺骨。這湖上一沒有橋,二沒有船,隻有一根獨木頭橫在湖麵上,走不好,人就掉進湖裏淹死了。二是,要過蒺藜山。那山上的蒺藜刺,個個都有一尺多長。山上沒路,隻能從蒺藜空中過。人要過蒺藜山,弄不好,恐怕連腳也會紮得焦爛。三是,要過落魂澗。那澗又深又陡,人站在澗底下往上望,隻能看見一線天。要想越過澗去,隻能抓住一根又細又長的樹根蕩過去。弄不好掉下來,不光沒有了命,連屍首也會跌成碎渣渣!”
花相公聽完老漢的話,說:“老爺爺,謝謝您的指教。為了找到綠牡丹,我什麼都豁出去了!”說完,就照老漢的指點,又上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