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2 / 3)

就在這時候,隻聽一陣鑼聲響,正巧,秦檜坐著八抬大轎,從皇宮裏退朝回府,經過從安橋。秦檜在轎子裏聽見吵雜的喊聲,覺得這聲音不對,就叫停下轎子,立刻派出親兵去抓人。親兵擠進人群,把王二和李四抓來,連那油鍋也端到轎前,秦檜看見油鍋裏炸得焦黑了的麵人,氣得一根根絡腮胡子都朝上,走出轎來大吼道:“好大的膽子!你們想要造反?”

王二裝作沒事人似的,笑嘻嘻地回答說:“我們是做小生意的。哪裏造得了反呢?”

秦檜說:“既然如此,怎敢亂用本官的名諱?”

王二說:“啊呀,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檜’,我是火旁的‘燴’哩!“

這時,大家都叫起來,“對呀,對呀,音同字不同!”秦檜無話可說。他看看油鍋裏浮起的那兩個麵人,喝道:“不要唆!這炸成黑炭一樣的東西,如何吃得!分明是兩個刁民,聚眾生事,欺蒙官府!”

聽秦檜這麼一說,人群中立刻站出兩個人來,說:“就要這樣炸,就要這樣炸!”一麵把油鍋裏的麵人撈起來。還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越吃牙齒越癢,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哩!”這一來,弄得秦檜哭笑不得,他隻好瞪瞪眼睛,就往大轎裏一鑽,灰溜溜地走了。

堂堂的宰相當眾吃癟,這件事情一下哄動了臨安城。人們紛紛趕到眾安橋來,都想吃一吃“油炸檜”。李四索性不做糯米團了,把油鍋搬了過來,和王二並做一攤,合夥做“油炸檜”賣。

原先,“油炸檜”是背對背的兩個人。但麵人要一個一個捏起來,做一個“油炸檜”得花不少工夫,實在很費事。後來,王二和李四想出了一個簡便的法子,他們把一個大麵團揉勻攤開,用切麵刀切成許多小條條,拿兩根來,一根算是秦檜,一根算是王氏,用棒兒一壓,扭在一起,放到油鍋裏去炸,仍舊叫它“油炸檜”。這樣,做起來就方便多了。

老百姓當初吃“油炸檜”是為了消消恨的。但一吃味道不錯,價錢也便宜,所以吃的人越來越多。一時間臨安城裏城外所有和燒餅攤,都學著做起來。以後,就傳遍了全國各地。

從此,“油炸檜”便成為一種人人愛吃的食品。後來人們看看“油炸檜”是根長條條,就叫它“油條”。因為油條最早是在燒餅攤上做出來的,所以直到現在,各地都還保留著原來的習慣,燒餅和油條總是合在一個攤子上做。

茶祖宗

早先,龍井是個荒涼的小村莊。山嶴嶴裏,稀稀拉拉地散落著十來戶人家。人們在遠山上栽竹木,在近山上種六穀,一年到頭過著苦日子。

村邊有間透風漏雨的破茅屋,裏麵住著個老大媽。老大媽沒兒也沒女,隻孤苦伶仃一個人。她年紀大了,上不了山,下不了地,隻能照管照管屋子後邊的十八株茶樹。這些茶樹還是她老伴在世的時候栽的,算起來也有幾十年啦。老茶樹缺工少肥,新葉出的很少,每年隻能采到幾斤老茶。

老大媽是個好心的人,她寧願自己日子過得苦點,每年總要留下一些茶葉,天天燒鑊茶,在門口涼棚下擺兩條板凳,給上山下嶺的過往行人歇力時解渴。

有一年除夕,天落大雪,左鄰右舍多少都辦了點年貨,準備過年。老大媽家裏實在窮,米缸也快空啦,除了甕裏剩的幾把老茶,別的什麼也沒有了。但她仍舊照著老規矩,清早起來,抓把茶葉在鑊裏,發旺火,坐在灶前燒茶。這時,忽聽“咿呀”一聲,茅屋的門推開了。進來一個老頭兒,身上落滿雪花。老大媽忙站起身來招呼:“老大伯呀,這山上風雪大,快進屋裏坐。”

老頭兒撣撣身上的雪花,走進屋裏,一麵向灶洞烤火,一麵跟老大媽搭話:“老大媽,你鑊裏燒的啥東西呀?”

“鑊裏燒茶哩!”

“今天除夕,明天就過年啦。人家都忙著汆三牲福禮,你家怎麼燒茶呢?”

老大媽歎口氣,說:“曖,我孤老太婆窮呀,辦不起三牲福禮供神,隻好每天燒鑊茶給過路人行個方便。”

老頭兒聽了哈哈笑道:“不窮,不窮,你門口還放著寶貝哩。”

老大媽聽了很奇怪,伸出頭去向門外看看,仍舊是鬆毛搭的涼棚底下兩條舊板凳,還有牆角落頭一隻破石臼,破石臼裏堆滿陳年垃圾——一切還是老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