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 / 2)

章節6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由來

遠在春秋時代,我國人民就運用晷測量日影的辦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到了公元前200年的秦漢時代,又確立為二十四節氣,其中便有了清明節。

不少地區又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祭祀節。寒食節應當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兩天”),由於時間相近,人們便習慣地把兩個節日當成了一個節日。

寒食節的由來取意於春秋時期的晉文公悼念功臣介之推的故事:晉公子重耳未繼位之前,遭到晉獻公的追殺,在外顛沛流離了19年。介之推與狐偃、趙衰等一批老臣,與重耳患難與共,相伴十幾年忠貞不二,吃盡了苦頭。最艱難的時候,介之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重耳充饑。後來,重耳當了君王,也就是著名的五霸之一晉文公。他重賞了有功之臣,誰知偏偏把介之推給忘了。而介之推卻也不申辯,不爭功,背著老娘隱居深山,過著清貧的生活。後來,晉文公想起了介之推的功勞,十分慚愧,便派人尋找介之推母子。打聽了很久,聽說在綿山一代隱居。可是還是尋不到,晉文公便下令放火燒山,想逼介之推出來。麵臨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後與母親緊抱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懊悔,便下令厚葬介之推,還改綿山為介山,以示追悼,並親自為介之推掃墓。晉國百姓為紀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後的第105天,一般在清明節前那一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禁煙火,吃三天寒食。

後來,清明節掃墓習俗流傳下來,成為我國人民追念故人、寄托哀思的風俗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年中秋節,一家人圍在一起賞月、吃月餅。

中秋節的風俗是怎麼形成的呢?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製。並將農曆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8月15日,屬於秋季的正中,古文稱為“仲秋”節或“中秋”節。

由於長期戰爭烽火綿綿不息,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常常以月寄情。這種情狀在曆代詩文中常見,諸如:唐代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間生死。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高樓飲美酒,幾家流落在外頭”等。可見月亮在古時就作為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征。

古時候,由於人們對宇宙缺乏科學的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裏,一定有什麼神仙菩薩關懷他們,保佑他們;同時,也由於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常將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於天上月亮中的月神,以求其降臨幸福,這就有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白兔搗藥”、“廣寒宮玉蟾”以及“唐明皇遊月宮”等種種神話故事傳說。所以,在民間就逐漸地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月餅的風俗習慣。

聖誕節的由來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是西方各國最主要的節日,相當於我國的春節。聖誕節的頭一天晚上,又稱平安夜,類似我國的除夕。在平安夜這天,每個家庭都要紮聖誕樹,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祈求來年的幸福。

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據《聖經》記載,耶穌誕生在猶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關於耶穌的出世,書上還載有一個故事,叫《聖母瑪利亞純潔受孕記》,說的是聖母瑪利亞做了一場夢,夢中懷了孕,以後就生下了耶穌。耶穌生辰無據可考,後來把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公元一年),定為耶穌誕生之年,時間是一個冬天的夜晚。到公元354年,基督教派中的多數派,把羅馬帝同密司拉教在12月25日紀念太陽神誕辰的節日定為聖誕節。

聖誕節的來曆,雖然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它從一開始就和世俗有密切聯係。一般認為:選擇這一天為聖誕節,是為了和世俗的農神節一致(農神節也是在12月25日),這個日子正當農曆冬至左右,開始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變長,太陽賜予人們的光明和溫暖與日俱增。人們為了感謝太陽賜福,常常舉行各種歡慶活動,向太陽頂禮膜拜。把耶穌誕辰定得與傳統的農神節一致,其用意是為了表示耶穌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

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4月1日,可能會有人給你開一個善意的玩笑,發一個假信息,讓你上一當。那是因為這天是西方民間傳統的節日——愚人節。

愚人節起源於法國,與曆法改革有關係。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