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1 / 2)

章節8

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造林,能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淨化空氣,防風吸塵,防暑降溫,降低城市噪聲。樹木是人類的好朋友和保護者。

我國最早在1915年規定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後於1929年把植樹節改為每年的3月12日。這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先生生前一貫提倡植樹造林,定3月12日為植樹節,表達了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懷念。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植樹造林十分重視,於1979年五屆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全國植樹節,規定每人每年植樹3—5棵。

國外也有植樹節:古代猶太人把每年1月份後半月的一天作為植樹節;美國規定每年4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為全國性的植樹節;日本則把每年4月份的1至7日稱為“綠化周”;有些國家和地區還規定凡婚嫁或生了小孩,都要植樹,稱為“新婚稱”、“添口林”等等。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四五十個國家規定了植樹節。

目前,我國北方春季風沙肆虐,種樹防風沙已成為一項急迫的任務。啤酒節的由來

啤酒節起源於德國。

素有“啤酒城”之林的德國慕尼黑,每年都要歡慶別具一格的節日——啤酒節。

1810年10月之初,巴伐利亞國王的王子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婚禮,王子舉杯請大家痛飲啤酒來助興。就這樣,人們痛飲啤酒互相幹杯,載歌載舞,一直到婚禮結束。從此,傳統的民間節——啤酒節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啤酒節,是從每年的9月最後一周起到下個月最初一周止。在整個節日期間,人們要喝掉1 0 0萬公升的啤酒。

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啤酒產量的增加,慶祝啤酒節的活動在我國越來越普及。

“愛鳥周”的由來

鳥類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寶貴資源。因此,保護鳥類對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對科研、教育、文化、經濟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而我國政府對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一直很重視,1962年國務院發出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指示”,其中就包括鳥類,同時摘去了麻雀的“四害之一”的“帽子”。1982年2月,國務院又發出了關於保護鳥類的通知,並同意林業部等八單位提出的關於每年各省市都要開展“愛鳥周”宣傳活動的建議。由此,各市、自治區都紛紛確定了本地區的“愛鳥周”或“愛鳥月”時間,廣泛開展愛鳥宣傳活動。現在,由於大量的捕殺和農藥危害,我國鳥類的數量大量減少,就連“文革”時期“害鳥”麻雀也被列為鳥類保護對象,成了珍稀物種。

貼“囍”字的由來

其實,把“喜”字寫成“囍”,是人們希望好事成雙的心理體現。

人們舉行婚禮時,都要貼出紅雙喜字,以示慶賀。表示成雙成對的意思。與其相應的是,結婚的良辰吉日也選雙日子。

據說,這種習俗源於宋代。宋代的宰相王安石自幼才華顯露,年方23時進京趕考,路過馬家鎮他舅舅家住下。次日,他上街去逛,見鎮上馬員外家門外懸掛的走馬燈上寫著一副上聯:“走馬燈,燈馬走,燈熄馬停步。”卻沒有下聯,王安石一時也沒有對上下聯,便暗自記在心中,尋思下聯怎麼個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