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地米斯托克利

公元前494年,在古希臘的雅典城正在上演一出名叫《米利都的陷落》的戲劇。這部戲轟動了整個雅典城,因為它描寫的就是不久前發生在米利都城慘劇,目的是要喚起雅典民眾對波斯的仇恨。

地米斯托克利正是這部戲的堅決支持者。他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走上舞台。他是個身材高大、滿腮濃須的青年,兩眼閃射著堅定睿智的光芒。

“公民們,你們剛才目睹的不是戲劇,而是不久前在米利都發生的活生生的慘劇!”地米斯托克利以洪亮激動的聲音說,“由於舞台的限製,這裏所表現的希臘同胞的苦難,不到實際的十分之一,而波斯人實際犯下的罪行,更是這裏所表現的一百倍,一千倍!”

地米斯托克利開始曆數幾十年來波斯侵略者對希臘民族犯下的罪行,同時曆數波斯人遭受的一次次失敗,指出他們並不是不能被打敗的。他最後激昂地說:

“我聽說波斯王大流士對雅典援助小亞細亞的希臘同胞切齒痛恨,他命令奴仆們在他每頓飯前都要大呼三次:‘國王,記住雅典人!’因此想要妥協也是不可能的。我們對大流士的威脅隻能用兩個字回答:戰鬥!戰鬥!戰鬥!”

劇場裏頓時響起雷鳴般的呐喊,“戰鬥!戰鬥!戰鬥!……”

《米利都的陷落》的上演和地米斯托克利成功的鼓動,使執政者中的主和派非常惱火,他們以違反禁令為由,對劇作家弗呂尼霍斯課以重額罰金,並找地米斯托克利的岔子,想把他驅逐出境,但廣大民眾不答應。相反地,地米斯托克利卻因此聲譽鵲起,被人們稱為“反波斯的鬥士”。

公元前493年,也就是《米利都的陷落》上演的第二年,地米斯托克利由於民眾的擁護,當選為該年度執政官,朝他建立豐功偉業的宏偉目標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要達到這一步,對一個並非出身名門望族的青年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地米斯托克利大約生於公元前528年,他的父親雖然富有,但不屬於雅典最顯赫的家族,他的母親來自異邦,不是雅典公民的後裔,地米斯托克利因此在青少年時曾遭受名門貴族子弟的種種歧視,但這些歧視並未使他消沉,反而成了他奮發向上的動力。

他從小就聰慧過人,能言善辯。別人的歧視更使他勤於思索,由此養成工於心計、注重實際的性格。課業之餘,他不是思索問題,便是演習起訴和答辯,而對他認為用處不大的功課,則采取敷衍了事的辦法,並不在乎成績的好壞。此外,他還像每個希臘男子一樣,鍛煉身體,學習武藝。他的老師對他從小就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毅力和才能感到驚奇,一直注意地觀察他。最後,老師得出結論說:“這個小孩將來一定會成為偉大的人物,或者造福,或者作亂。”

這個小孩的將來已經到來了,對雅典人民來說,幸運的是他選擇了前者。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早晨,得到一千布拉底重步兵支援的雅典軍,在地米斯托克利和卡利瑪科斯等將軍率領下,向波斯軍發起了勇猛的攻擊。他們以一個個方陣組成的橫線快步向山坡下前進,途中又加速變為跑步,高聲呐喊著衝向敵營。這是米太亞得的戰術,他要以快速的、先發製人的衝鋒使波斯人的弓箭和騎兵失去作用。

這突然的襲擊使波斯軍很感意外,不過他們仍未警覺,認為希臘軍人數這麼少,竟敢輕率地發動進攻,這無異於自取滅亡。他們倉卒地列陣應戰,還不及做好全部準備,希臘軍已衝到麵前。

馬拉鬆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希臘各城邦人民,使他們懂得:隻要團結一致,敢於鬥爭,是可以戰勝強大的侵略者的。馬拉鬆戰役也是地米斯托克利參加的第一次大戰,他從米太亞得身上學會了不少指揮戰爭的藝術,為以後擔當大任準備了條件。

在雅典人歡慶勝利的時候,波斯人時刻想著向雅典人複仇,大流士把馬拉鬆的失敗引為奇恥大辱,他決心禦駕親征,把那些不服從的希臘城邦踏為平地。波斯大軍湧進了雅典城,這個當時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陷落了。

雅典人返回故裏,發現他們世代居住的城市已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地米斯托克利號召居民重建雅典,並提議增修一條從雅典到比雷埃夫斯港的濱海長城。他的用意還不完全是為了對付波斯人,也是為了防備斯巴達人對雅典的覬覦。他以他的政治經驗和眼光預見到,隨著波斯勢力逐漸退出歐洲和愛琴海,斯巴達和雅典為爭奪希臘的霸主地位,勢必要發生衝突甚至導致戰爭。果然,斯巴達人立即對此做出了反應。他們派來一個代表團,建議雅典不要重修城垣,更不要修築濱海長城。理由是萬一落入波斯人手裏,反而成了敵人的要塞。地米斯托克利洞察了斯巴達人的用心。斯巴達陸軍異常強悍,並以方陣作為主要作戰形式,所以他們是沒有城牆的,有城牆反而會妨礙陸軍的行動。雅典陸軍不是斯巴達人的對手,沒有城牆斯巴達人豈不是可以長驅直入嗎?但如何對付斯巴達的要求呢,搞不好可能導致反波斯同盟的破裂。地米斯托克利思慮再三,決定用計。

按照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議,雅典政府“客客氣氣”地留住斯巴達代表,其實是作為人質。同時,地米斯托克利獨自啟程前往斯巴達。他到達那兒後,卻不馬上會晤斯巴達政府,借口說要等代表團其他成員到後再舉行會談。這邊雅典政府動員了所有能工巧匠,日夜修築城垣和濱海長城。等工程接近完成,足以抵禦外敵入侵時,才向斯巴達派出代表團的其餘成員。地米斯托克利這時才向斯巴達人說,他認為雅典修築長城,無論對雅典自己,還是對其他城邦,都是有利的。因為隻有在力量均等的基礎上,才能平等地討論共同的利益。斯巴達政府見木已成舟,對手又是他們最為尊敬的地米斯托克利,隻好隱起內心的不滿,讓雅典的代表回國。

地米斯托克利以斯巴達人所褒獎他的“機智”,成功地愚弄了斯巴達人。濱海長城建成後,極大地加強了雅典的防禦力量。在以後的戰爭中,它成了抵禦外敵海上入侵的堅固要塞和雅典海軍作戰的重要依托。雅典的海上地位因此大大加強了。漢尼拔

漢尼拔(公元前247年~前183年)是迦太基(今北非突尼斯東北部)將領哈米卡·巴卡的長子,自9歲起隨父遠征西班牙,從父親那裏學會了指揮作戰的本領。他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通曉希臘、拉丁等多種語言,對希臘戰史造詣頗深。公元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區迦太基軍統帥時,才25歲,漢尼拔的一生,幾乎全部在迦太基與羅馬爭奪西地中海霸權的戰爭中度過。

當西庇阿率羅馬軍攻入迦太基本土後,奉命回國救援。在紮馬戰役(公元前202年)中被羅馬人擊敗。戰後,繼續統領迦太基軍隊。公元前196年當選為最高行政官員之一。由於積極革新政府,引起國內政敵和羅馬權貴的畏忌,被迫於公元前195年亡命敘利亞,協助敘王安提柯三世同羅馬作戰。失敗後隱居於小亞細亞,又遭羅馬人迫害,由於懼落敵手而服毒自殺。

公元219年春,當漢尼拔完成了對羅馬人作戰的一切準備後,便率軍越過希伯魯斯河,進攻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薩貢托城。薩貢托人遭到漢尼拔突襲後,匆忙派遣了一個使團到羅馬去。羅馬元老院警告漢尼拔不要侵犯薩貢托城。漢尼拔不但拒不接受羅馬的最後通牒,而且責備羅馬人幹涉薩貢托內政。公元前218年春,羅馬正式對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從此開始,漢尼拔夢寐以求、以戰雪恥的時刻終於到來。

公元前218年9月初,漢尼拔率軍來到阿爾卑斯山麓,當時經過33天艱難行軍,漢尼拔率軍終於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境內。

漢尼拔以史無前例的壯舉,如此神速地出現在意大利,猶如兵從天降,使羅馬人毫無思想準備,無不驚慌失措。經過短暫休整後,漢尼拔率軍進至波河左岸,在這裏他第一次遇到了羅馬軍隊的阻擊。

公元前217年早春,漢尼拔選擇皮斯托裏亞和佛羅倫薩之間的托斯坎納沼澤作為前進的道路,開始秘密進軍意大利中部地區,迦太基軍隊4天3夜不間斷地在齊腰深的水裏行軍,出其不意地繞過羅馬重兵設防的陣地,踏上了通往羅馬的大道。羅馬執政官萬萬沒想到漢尼拔會選擇這條進軍路線,被迫倉猝改換自己的陣地,連夜尾追至特拉西美諾湖。特拉西美諾湖北岸是一個三麵環山、一麵臨湖的穀地,隻有一條十分狹窄的隘路從這裏通過。善於利用地形的漢尼拔選擇此地設下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