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4
托馬斯·阿奎那
13世紀中葉,在著名的巴黎大學有一位年輕的神學教授,因沉默、溫順,人送外號“啞牛”。但他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已嶄露頭角,一些有名望的學者很賞識這位年輕人,阿爾伯特就曾斷言:“啞牛”之聲必將聞名於世。果然,“啞牛”後來成了中世紀最有名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年),中世紀基督教經院哲學居想的集大成者。
托馬斯·阿奎那出身於意大利的一個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就成了多明我修會會士,曾先後在那不勒斯大學和巴黎大學就學,跟隨亞裏士多德學者大阿爾伯特學習,深深為之折服。這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自1257年開始,他在巴黎大學教授神學,用10年時間專心從事教學和著作活動,並被羅馬教廷任命為神學顧問與講師。
其時基督教會正統神學家們,如安瑟倫之類,慣於采用柏拉圖的先驗論哲學來闡述神學教義。麵對日益興起的唯名論哲學和阿威羅依主義,這種思想體係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托馬斯的著作一改前人做法。他首先肯定神學是一門學問,這就是說,神不僅是信仰的對象,而且也可以成為理智把握的對象。接著,托馬斯在肯定傳統啟示神觀念的同時,又強調了自然神學的必要性,而他本人更注意對自然神學問題的研究。托馬斯的著作廣泛運用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範疇和邏輯方法,重新論證了基督教的信仰,使之成為一個全新的體係。托馬斯對基督教思想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托馬斯·阿奎那成功地將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龐大的經院哲學體係。他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學大全》和《哲學大全》、《論存在和本質》、《反異教大全》等。
托馬斯·阿奎那的全部理論都是為天主教信條服務的。他明確提出哲學必須為神學服務,之後,又為上帝存在這一神學最高信條作了哲學的論證,認為應通過上帝的創造物來認識上帝的存在,利用亞裏士多德哲學中的目的論的唯心主義思想推論出萬物創造者的上帝的存在。
在所著《神學大全》一書中,他認為宇宙秩序是按等級的階梯來安排的,從非生物體開始,逐級上升到人、聖徒、天使,最高是上帝,每一個較低的等級都有高一級的目的,並力圖達到這個目的。所以整個體係都傾向於上帝,上帝是宇宙的最終目的。所有知識必須為神學服務,如果知識不以證明上帝為目的,任何知識都是罪惡。托馬斯的神學直至現在還支配天主教會的思想體係。19世紀末,羅馬教廷宣布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為天主教會的最高哲學權威。在今天的資本主義世界中還流行所謂新托馬斯主義,竭力使科學從屬於宗教,理性從屬於信仰。
托馬斯·阿奎那還極力鼓吹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認為如同神高於人,靈魂高於肉體一樣,教會高於世俗的國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權應由他掌握,國家必須服從教會,國王必須順從教皇。他還極力維護封建君主的統治權力,認為君主製是最好的政治形式,並說,沒有一個統治者控製和指導民眾,社會就會解體。
托馬斯·阿奎那從靈魂不死的觀點出發,大力宣揚“來世幸福”,認為塵世生活的幸福並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對上帝的靜觀,從而使靈魂得救。這隻有在來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為爭取現實生活的幸福而進行鬥爭就是惡就是犯罪,最大的犯罪行為是異端或異教行為。對一切異教徒均應活活燒死,“將他們從世界上消滅掉”。
托馬斯·阿奎那包羅萬象的神學唯心主義體係產生後,受到了一些正統神學家的攻擊。他去世3年後,巴黎各神學大師曾譴責了219條命題,其中有12條是托馬斯的觀點。在中世紀,這是最嚴厲的譴責。
但是,教會在他生前給予了他極大的支持和極高的聲譽,稱他為最光榮的“天使博士”。他的學說很快成為西歐中世紀思想領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的學說。1323年教皇追封他為“聖徒”,1567年他又被命名為“教義師”。1879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頒布教諭,規定以托馬斯主義為天主教的官方神學和哲學。在20世紀中,新托馬斯主義在西方思想界中十分活躍。尼科洛·馬基雅維利
尼科洛·馬基雅維利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曆史學家,劇作家。它又是近代西方政治學的奠基人,曆史哲學的開拓者之一。
馬基雅維利1469年出生於意大利半島的佛羅倫薩。他的家族曾長期是佛羅倫薩的望族,但他出生時已經沒落了。依靠父母的家庭熏陶和指導,馬基雅維利獲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時代就大量地閱讀了西塞羅、賀拉斯、李維等人的著作,通過自學精通了深奧的拉丁文,培養了一種獨立思考、崇尚自由的氣質。
受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他參加了佛羅倫薩的共和革命。1498年,被任命為佛羅倫薩的第二國務秘書。此後多年的政治生涯,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和外交經驗,並且在時勢的起落中,為人類留下了一部政治學巨著——《君王論》。
馬基雅維利讚美共和政體,認為共和政體有助於促進社會福利,發展個人才能,培養公民美德。他是中世紀晚期意大利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主張結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狀態,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當時處於人性墮落、國家分裂、社會動亂狀況的意大利,實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寧的惟一出路隻能是建立強有力的君主專製,他痛感需要一位強有力的君主來拯救意大利。於是,他極力稱頌當時的陰謀家瓦倫丁諾公爵切薩雷·博賈的欺騙、陰謀、暗殺和其他暴力手段,希望君主效法他,以各種手段達到正確的目的。他的這些主張,比較全麵地展現在《君王論》一書中。
馬基雅維利認為,人類愚不可及,總有填不滿的欲望、膨脹的野心;總是受利害關係的左右,趨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義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們偶爾行善隻是一種偽裝,是為了贏得名聲和利益。他認為,人都是“忘恩負義、心懷二誌、弄虛作假、偽裝好人、見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優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墮落,因為作惡事更有利於自己,講假話更能取悅於別人。人民有屈從權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殘酷,而不是愛。人應當在野獸中選擇獅子和狐狸,像獅子那樣殘忍,像狐狸那樣狡詐。君主不妨對行惡習以為常,不要因為殘酷的行為受人指責而煩惱;慈悲心是危險的,人類的愛足以滅國。馬基雅維利有句名言:“隻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馬基雅維利還指出,受人敬愛不如被人懼怕。一個君主被人懼怕比起被人愛來,更為安全些。但他有時又有必要讓人民相信自己是“集美德於一身的人”。也就是說,統治者在公開場合應表現出愛民如子和仁慈寬厚的樣子。懲罰人的事應讓其他人去幹,最後還可嫁禍於人,找替罪羊,以避免自己受到國民的譴責。獎賞別人的事應當親自出麵,以免讓下屬行私惠。給人恩惠要一點點地來,讓他有盼望。給人打擊要一下致其於死地,不讓他有報複的可能。君主平常應當不露聲色,對凡事裝作懵懂無知,避免讓下屬了解自己。但對下屬自己心中要了如指掌,隨時操縱他,並且動用殺罰大權。
與此同時,馬基雅維利本人也備受人們的身後攻擊。沒有幾個政治哲學家受到像馬基雅維利這樣強烈的譴責。多年來,人們罵他是地地道道的魔鬼的化身,並把他的名字當作欺騙和狡猾的同義詞來使用。其中最強烈的譴責常常出自於把他所倡導的學說付諸於實踐的人們之口。人們厭惡馬基雅維利,並貶稱他為“惡魔的頭子”。但伏爾泰說得有理,這隻是因為他泄漏了他們的天機。本尼托·墨索裏尼是曾經公開稱讚馬基雅維利的少數幾個政治領袖之一。毫無疑問,許多傑出的政治人物都認真地讀過《君王論》這本書。據說拿破侖睡覺時把一本《君王論》放在枕頭下麵,人們對希特勒和斯大林也有類似的傳說。
馬基雅維利對政治理論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早期的作家如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把政治學和道德學或神學密切結合起來。馬基雅維利拋棄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教條式的推理方法,不再從《聖經》和上帝出發,而是從人性出發,以曆史事實和個人經驗為依據來研究社會政治問題。他把政治學當作一門實踐學科,將政治和倫理區分開,把國家看作純粹的權力組織。他暗示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人們應該怎樣表現,而在於實際上他們怎樣表現;不在於誰應該掌握政權,而在於實際上人們怎樣取得政權。今天討論政治學說的方式比從前現實得多,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由於馬基維利亞的影響。他是名符其實的現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恩格斯稱讚馬基雅維利為“巨人”,馬克思推崇馬基雅維利為近代政治學的先驅。
馬基雅維利在曆史學、戲劇等方麵也成績卓著。除《君王論》外,他的代表作還有《論李維》、《戰爭的藝術》、《佛羅倫薩史》等。托馬斯·莫爾
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英國16世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英國倫敦的一個法官家庭。莫爾曾進牛津大學學習,後被開除。1504年被選為下院議員,帶頭反對亨利七世增加新稅的要求。1514年受封爵士。因莫爾與國王意見有分歧,於1532年辭官。1534年,亨利八世設法讓國會通過“至權法案”,宣布他(而非教皇)是英國教會的首領。在這項法案之下規定必須作一次“承認至權宣誓”,莫爾拒絕宣誓。1535年莫爾以叛徒罪被處以死刑。
莫爾的主要著作是幾乎全由他寫的《關於最完美的國家製度》即《烏托邦》(1518)。
《烏托邦》是對空想社會主義所特有的某些原理加以明確表述的最早的一本書。在書中,莫爾對當時歐洲各國的君主專製製度和剛剛產生的資本主義製度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莫爾把貴族、地主為了積累資本進行的圈地運動,斥之為“羊吃人”。他寫道:“綿羊本來是那麼馴服,吃一點點就滿足,現在據說變成很貪婪很凶蠻,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們的田地、家園、城市要蹂躪完啦”。這種詼諧而辛辣的語言,深刻地說出了英國農民喪失土地的原因,指出了圈地運動的嚴重後果。莫爾指出,凡是出產羊毛的地方就有貴族和豪紳的罪惡。在英國這個奇怪的國家裏,畜生的生活也比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強。他們背井離鄉,顛沛流離,前程渺茫,無處棲身。他們習慣於種地,可是現在無地可種。莫爾為深受圈地運動之害的農民大鳴不平。莫爾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見證人,對“羊吃人”的議論是直接針對殘酷剝削農民土地的圈地運動而發的。由此他認為隻有完全廢止私有製度,社會財富才能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類才能最終幸福。
莫爾精心設計的烏托邦製度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關於未來社會製度的空想社會主義方案。在烏托邦,私有製根本不存在,一切都公有,大家都熱心於公事。烏托邦人痛恨私有製,他們知道這種製度意味著人剝削人壓迫人,意味著少數人發財致富和大多數人貧困。所以他們不讓私有製有任何存在和複活的餘地。不僅生產資料公有,連消費品也公有。任何人都不占有財產,大家關心的是如何共同富裕。對外貿易是由國家經營的。生產的直接組織者不是整個國家,而是城市。所以,國家好像是城市聯盟一樣。莫爾的方案是社會主義史上第一個主張徹底消滅私有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