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硯01(1 / 1)

序 言

從前有座山

“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對小和尚說……”

記得孩童時代,每天晚上臨睡前,我都要纏著爺爺講故事。在我的眼裏,沒上過學的爺爺非常了不起,幾乎對全天下的民間故事了如指掌,比如《癩哈蟆姑》、《琛姑娘與瑙姑娘》、《孤兒當皇帝》,還有《孟薑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等等,講得也尤為精妙傳神,就跟他親眼看到過一般。講完一個又一個,見我仍不肯入睡,爺爺便會使出最後的“殺手鐧”: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座廟,廟裏有個老和尚……

這個似乎永遠都沒有結局的“繞口令”故事,總能把我繞進夢鄉,比搖籃曲都管用。不過,好像是在上小學三年級那年,我發神經般跟這個故事較上了勁,屁顛屁顛地跟在爺爺身後,一再追問老和尚對小和尚到底說了些什麼。瞅到爺爺也犯了悶,我倒擺出大人狀安慰起他來:等我長大了,一定把這個故事寫下去!

“從前有座山”,隻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民間故事中的一個。但就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傳說,讓我愛上了故事,欲罷不能。大學畢業後,喜歡旅遊的我每到一處,都會留心當地的趣聞軼事。對這種口口相傳的文藝題材,有的地方叫“瞎話”,有的地方叫“古經”,在許多人看來,它隻是耕種閑暇的“消遣品”,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如“下裏巴人”很難與“陽春白雪”相提並論一樣,登不得大雅之堂。

果真如此嗎?

此後,在從事小說和劇本創作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當然,想的最多的還是“從前有座山”——這座山在哪兒?是高山還是低山?山上有座廟,廟是什麼年代蓋起的?老和尚多大歲數,為什麼要剃度出家?他的身世如何?又為何要給小和尚講故事……如果發揮想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很有可能會是部優秀的作品。忽而有一天,我動了重新創作這個故事的念頭,也堅信民間故事絕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而是一眼隱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活泉。它的生命,它的活力,同任何文學形式一樣蓬勃,精彩,生動,鮮活!

6年前,我終於下了決心,從今往後專門寫故事。一旦靜下心,你就會發現故事裏的世界無比精彩,它傳達給世人的道理雖樸素卻厚重,格外耐人尋味,發人深省。就像不老的傳說《孟薑女哭長城》: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萬喜良、孟薑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薑女身背寒衣,曆盡艱辛,萬裏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丈夫屍骸,孟薑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想想看,這般驚天動人的愛情是多麼的感人,多麼的悲壯,再看看時下“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愛情,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反省嗎?

還有前文提到的《孤兒當皇帝》,它便用極其簡單明了的語言講述了一個情節跌宕的故事:一個孤兒有幸娶到天神生老的幺女為妻,皇帝得知後,非常仰慕幺女的容貌,思之再三決定與孤兒換妻,並將皇位讓給孤兒。幺女設計置皇帝於死地後返回天廷並生育一女,又與其女曆盡千辛萬苦與孤兒團聚後共同治理國家。這個故事與時下年輕人追捧的《杜拉拉升職記》一樣充滿了勵誌元素,通過孤兒從窮苦孩子到皇帝的描寫,展現了苗族人民渴望幸福、進取向上、不畏權威、英勇鬥爭的精神風貌。別人能寫出如此寓意深刻、膾炙人口——是的,民間故事多以口頭形式傳播——的作品,我為何不能?這種傳統的講故事模式,又能不能加以突破,融入時代特征?在創作故事的過程中,我不斷學習,思考,嚐試。一路走來,驀然回首,居然發現自己也寫出了數百萬字的故事,大多數都得以發表。

我深知,我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但在民間故事創作這條道路上,我不會輕言放棄。我會繼續前進,繼續完善“從前有座山”的情節,讓這座山、這座廟裏的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傳得更遠,更精彩,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