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工廠主要是老爺返回滕縣的時候開始創立的,官橋鎮上就有幾家小型的榨油廠、麵粉廠,不過產量比較低,主要周圍沒有太大的城市,銷量有限,故後來就直接把工廠設在濟南、青島、天津、上海等幾個大城市,其中上海的投資最大。前前後後花了將七八十萬大洋,前年開始利潤才大大的提高,去年居然有四五十萬之多,不過又全都投進去了,歐戰一天不結束,麵粉的價格一天就降不下來,自從開戰以來,出口麵粉的價格都翻了一倍多了!”由於在上海剛剛將幾個場子整合了一下,張逸對新式工廠還是比較了解的,也就沒有多問,來自後世他最清楚,一戰結束之前投資輕工業可是大賺特賺的事情。
“除了咱家自己經營的工廠外,老爺的一些老關係辦公司、建廠礦也大都會向張家募股,老爺推脫不開也看著好的投了一些。其中投資最大是棗莊的中興煤礦公司,張家占了將近一成的股份,去年光紅利就拿了十多萬!”說到中興煤礦的股票,秦西峰異常高興,眉飛色舞的說著。
“有這麼多?中興煤礦的產量、股本各有多少?”張逸疑惑的問道,萬畝土地一年的收益也不過三五萬而已,就一成的股票就有十多萬的,看來煤炭是黑金在那個時代都成立,家裏小煤窯得好好的擴大經營。
“中興煤礦始建於光緒六年,李文忠公派戴華藻由民間集股二萬餘兩,開采嶧縣的煤礦,那時候張家還是老太爺當家也出了一千兩,初用土法開采,嗣後增加股金,陸續購置機械設備。1895年山東巡撫李秉衡因事關地方權益通飭禁止開采,遂即停歇。1899年山東鹽運使張連芬又借助外資繼續開辦,加入德股。由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裕祿會同督辦直隸礦務張翼奏派張連芬總辦新礦,並奏明為德華中興煤礦有限公司,此為中興得名之始。”汪東樓開始賣弄他的學問,為張逸敘述中興煤礦公司的曆史。
“1908年因曹州教案,由華股集資80萬兩,贖回德股,定名商辦山東嶧縣中興煤礦有限公司。自此為完全民間自營之煤礦。至1910,南大井及台棗鐵路完成後,又招足資本300萬兩。年初的時候部分礦井被淹,複招新股100萬元。現在總股本在五百萬上下,年收益不下百萬!”作為張家派在中興煤礦公司的董事梁玉顯然也很了解這家公司,趕忙補充道。
其實是張逸孤陋寡聞了,中興煤礦公司作為山東最大的一家民營企業,它的故事可謂是耳熟能詳,它的股東裏既有張家這樣的地方富豪,也有北洋的軍政要人,甚至還有名妓、名伶,張家幾位大佬個人也有少量的股票,在上海交易所裏,中興的股票可是有價無市啊!近百分之三十的收益率,都快趕上後世的中國銀行了,難怪有人追捧。
接下來的時間裏,官橋鎮的鎮長兼商會會長梁玉也簡單介紹了該鎮的一些情況,張家在官橋是地地道道的說一不二,官橋近一半的土地與三分之一以上的店鋪都由張家及其親屬、門生等等占有,其他店鋪與中小地主也仰仗張家才能得以生存,所以說梁玉這個鎮長其實不過是張家的一個二管家而已。
作為張家的護院頭頭與小鎮的民團團長的路德虎顯得有的沉默寡言,一直沒有開口答話,直到張老爺子點到他大名的時候才出來說上幾句:張家有護院80多人,短槍二十多隻,長槍五十支,都是清一色德造新槍,兩挺重機槍倒是稀罕玩意,現在也就新軍裏有這種重武器裝備,整個前路巡防營也就在去年才裝備了一個六挺製的機槍連,老爺子托了關係才買到的,一挺要好幾千大洋。鎮上的民團120人上下,槍倒也是人手一支,至於型號那時雜亂不堪,至於新舊嘛,有的可能要比張逸還要老,不過就這樣在十裏八鄉還數得上,很多民團都是拿著紅纓槍和大刀片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