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蜀山顛 三奇會(1 / 2)

傳說是在夏初,神界地氣異變,神樹暴長萬丈,根係如垂天之雲,伸向人間。而神樹之根能輻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懸空之山,是為‘蜀山’。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李白這句詩,是在說明蜀山真的無法逾越,還是告誡世人天威難犯?不過不管如何,這座自古被譽為仙山的蜀山之上,也確實無人居住。但今天的蜀山之巔,卻顯得格外靈動,因為它不再寂寞了。

這裏雖處於浮雲頂部,卻有凡塵的湖光山色,隻是在朦朧的淡霧彌漫下,也沾染上如仙境的夢幻之感,所有陽光都化為淡淡炫彩光暈,於山水間若隱若現。

群山環伺中,一潭清湖靜若明鏡,色如翡翠,絲毫不似一潭死水,隻是那源頭與流向卻是來之無端,去之無跡。在湖心之中,赫然能見一素衣少年雙足立於湖水之上,如履平地。他的人幾乎已與周圍之景融為一體,毫無動靜,又似昂首問天的亙古化石,在獨自思考著什麼。他的臉清秀無比,如玉無暇,若周圍的山水為石,那他無疑為這石中奇玉。隻是那舒展的眉頭中卻隱含著那一絲疑惑,就像一點在玉上難以拭去的瑕疵,隻有解開這個疑惑,那這塊玉才能算是真正的完美無暇。

少年輕閉雙目,隨著周圍萬物生命的律動而吐息。突然吐息一窒,少年忽然睜眼,淡定如水的眸子中終於起了一絲漣漪。山的那頭,一道灰影隨著道霞一閃,瞬間到了少年的正前方,褪去光環,卻是那智聖貝海石!

貝海石微笑,如風中的一粒塵埃般落在少年麵前,承載他雙足的水麵無聲無息,無波無瀾,仿佛他一直都靜立於此,又仿佛他從未來此過。

二人四目靜靜相對,似乎已經將天地萬物都置若罔聞,唯一專注的隻有對方的內心世界。

半晌之後,貝海石驀的一歎:“好徒兒,你終究還是無法給為師一個答案嗎?”

這名如美玉般的少年,竟是貝海石的徒弟!

少年的目光漸漸移向天際,整片蔚藍的天穹都似乎變得沉重起來,一如他的疑問。他從小便在這如仙境的蜀山上長大,除了貝海石之外迄今為止沒有見過第二個人。正因與紅塵完全隔絕,他才能閱罷世間萬千經書,領悟非凡人的智慧。但三年前貝海石給他布置了一個最後的課題,雖然隻是短短的四個字,但答案卻讓他整整思考了三年而未可得。

何謂天道?

簡單而又玄妙的四個字,讓少年生平第一次感覺到疑惑,這種疑惑來自於他的博學,人是很奇妙的,往往對寰宇之內的事物掌握得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與渺小。

“何謂天道?”少年緩緩訴說:“天道究竟是有常還是無常?若是有常,為何災生四端,時代在變,人心在變,思想在變,天又豈能猜得透人心所想?若是無常,為何從古至今,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豈非迎合天道之常嗎?師尊,徒兒真的不明白。”

貝海石目中沒有任何指責之意,隻是微微頜首,道:“這樣的結果,本就在為師預料之中。”

少年似乎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定,眼神裏閃爍出一團堅定的焰火,道:“師尊,徒兒決定下山去遊曆,勢必要找到答案!”

“不入苦,何以知曉眾生之苦?不動心,何以明了眾生之心?”貝海石含笑欣慰道:“你終於肯下山去接觸這個真實的世界了,為師相信你此番必定能找到答案。”

少年點點頭,又問道:“師尊,您曾說過我還有兩個師兄,大師兄名石破天,二師兄名伯虎,是嗎?”

貝海石道:“不錯,他們已在紅塵遊曆多年,也有自己所要走的道路,若是有緣,你們會遇見的。”

最後,少年望著貝海石眨眼即逝的背影,眼中是無盡的感激之意,隨之環望蒼穹,又是無盡的感慨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