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覓逝去的帝國古陵 尋找香格裏拉
洛克在中國的西南邊陲,除了探險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尋找傳說中的香格裏拉。
香格裏拉是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於1933年在其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提到的一個神奇而美麗的“世外桃源”。《失去的地平線》是當時最暢銷的書,這使香格裏拉名滿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尋找香格裏拉的熱潮。
香格裏拉究竟在何處?無數探險家苦苦尋覓卻毫無結果,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出於發展旅遊業的需要,均聲稱香格裏拉在各自境內。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個信息震動了世界:多種證據表明,香格裏拉位於中國迪慶。從1840年—1949年,至少有12位外國人到過迪慶並且出版了專著,其中的兩位甚至和詹姆斯·希爾頓有過交往。這兩個人,一個是俄國人顧彼德,一個是美國人約瑟夫·洛克。
從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洛克在迪慶進行了大量考察和探險。《國家地理》雜誌連續刊載了洛克記述這些“最具神秘色彩和探險價值”的探險的文字和圖片,引起了巨大轟動,他將許多從未被白人涉足過的秘境帶給了世界。
2002年5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正式更名為香格裏拉縣。洛克想必會感到欣慰……
無價的彩色照片
洛克給了《國家地理》大量的黑白和彩色照片。主編格羅斯夫納認為,洛克的彩色照片是“雜誌社的無價之寶”。因為在當時,彩色照片還是個新玩意兒,其他雜誌上刊載的大部分彩照,都是在黑白照片的基礎上人工著色而成。
洛克的彩色照片之所以珍貴,還因為它們誕生得艱難。
首先,洛克使用的感光板是7英寸長5英寸寬的玻璃片,很多經過仔細包裝的感光板在運往中國的途中就破損了。其次,這種感光板成像十分緩慢,即便是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裏拍一張風景照,也須將底板曝光整整1秒鍾,拍攝人物也要如此。第三,很多已經衝洗好的底板會在運往《國家地理》在華盛頓的總部途中破碎。
當然,所有這些困難都沒能使洛克氣餒。
洛克常在旅途中衝洗照片。他在樹林裏搭起暗房,用棉布將水濾清,用牛糞當燃料,將化學定影液加熱至18.3℃,一名助手則在一旁舞動硬紙板驅趕蚊繩……
“自有無地以來,不曾有過白人站在這裏”
1923年—1924年,洛克被《國家地理》派往中國時有個很氣派的頭銜——美國國家地理協會雲南省探險隊隊長。1927年—1930年間,他帶著這一頭銜再次來到中國。“自有天地以來,不曾有過白人站在這裏。”他在青海鳥瞰黃河峽穀時曾這樣得意地說。這句話後來曾多次出現在他的文章裏。
洛克是個不折不扣的探險家。1926年8月,他順著一根竹繩滑過了浪花飛濺的湄公河;1930年10月,他冒著暴風雪在山峰中穿行;他常常在海拔3000英尺以上的地方宿營;在生活環境惡劣的村莊裏,他也曾染上可怕的痢疾,還要千方百計地躲避土匪的襲擊……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檔案中的有關洛克的最早記載,是當時的主編吉爾伯特寫下的。主編格羅斯夫納在1921年寫下這樣一條備忘錄:“今天洛克先生打來電話,商談一篇題為《尋找大風子》的文章,我收下了這篇文章和一本有40幅圖片的影集,支付給他400美元。”在那個時候,400美元是一筆很可觀的報酬。
據說,從大風子油裏提煉出的大風子精對麻風病很有療效,所以美國農業部希望能在本國種植大風子。1920年,農業部派洛克到東亞各國捜尋大風子的種子,洛克凱旋。他不僅帶回了種子,還證明了他能在荒野地區生存下來。
格羅斯夫納一直在為《國家地理》雜誌捜尋描繪各類壯舉的文章,洛克的經曆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洛克的文字讓他驚歎不已。從1924年—1935年,洛克用9篇有關中國的文章和大量圖片,將這個連美國地理學家都知之甚少的神秘國度,帶進了美國人的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