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讓對方說“是”
當別人真的錯了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自作聰明地對他說:“你錯了”這時候真的錯了的恰恰是你自己,要懂得糾正別人的錯誤的時候是需要講求方法的。
我一直認為,跟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以討論異見作為開始,要以強調而且不斷強調雙方所同意的事情作為開始。不斷強調你們都視為相同的目標而努力,唯一的差異隻在於方法而非目的。
要盡可能使對方在開始的時候說“是的,是的”,盡可能不使他說“不”。
“一個‘否定’的反應”,奧佛斯屈教授在他的《影響人類的行為》一書中說,“是最不容易突破的障礙,當一個人說‘不’時,他所有的人格尊嚴,都要求他堅持到底。也許事後他覺得自己的‘不’說錯了;然而,他必須考慮到寶貴的自尊!既然說出了口,他就得堅持下去。因此一開始就使對方采取肯定的態度,是最最重要的。”
“懂得說話的人都在一開始就得到一些‘是’的反應,接著就把聽眾心理導入肯定方向。就好象打撞球的運動,從一個方向打擊,它就偏向一方;要使它能夠反彈回來的話,必須花更大的力量。”
“這種心理模式很明顯。當一個人說‘不’,而本意也確實否定的話,他所表現的決不是簡單的一個字。他身體的整個組織——內分泌、神經、肌肉——全部凝聚成一種抗拒的狀態,通常可以看出身體產生一種收縮或準備收縮的狀態。總之,整個神經和肌肉係統形成了一種抗拒接受的狀態。反過來說,當一個人說‘是’時,就沒有這種收縮現象產生,身體組織就呈前進、接受和開放的態度。因此開始時我們愈能造成‘是,是’的情況,就愈容易使對方注意到我們的終極目標。”
“這種‘是的’反應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但是被多少人忽略了!一般看來,人們若一開始采取反對的態度,似乎就能得到他們的自重感。激烈派的人跟保守派的人在一起時,必然馬上使對方憤怒起來。而事實上,這又有什麼好處呢?他如果隻是希望得到一種快感,也許還可以原諒。但假如他要實現什麼的話,他在心理方麵就太愚笨了。”
“一名學生,或顧客,或丈夫,或太太,在一開始就說‘不’的話,你需要天使的智慧和耐心,才能使這一種否定的態度轉變為肯定的態度。”
在加州奧克蘭市主持卡耐基課程的艾迪·史諾,敘述他之所以成為一家商店的好顧客,隻是因為那家商店老板婉轉的話,使他說了“不錯”這句話的關係。艾迪喜歡用弓箭打獵,並且在買弓、箭以及裝備方麵花了不少錢。
當他弟弟來看他的時候,他想向常光顧的那家店租一支弓帶他弟弟去打獵。
但是店員說他們不出租弓,因此艾迪就打電話給另一家商店。艾迪描述了以後發生的事。
“一個聲音聽起來非常令人愉快的男士接聽了電話,他對我租弓問題的答複和原來那一家商店完全不同。他說很抱歉他們不再租弓了,因為他們負擔不起。然後他問我以前是不是租過弓,我回答說,‘不錯,幾年以前’。他又提醒我當時可能要付25到30美元的租金,我又說了‘不錯’。然後他又問我是不是一個希望省些錢的人,當然我又回答‘不錯’。他說明他們正在拍賣一些附有一切裝備的弓,隻要34.95美元一套,我隻要付出比租金多4.95美元,就可以買下一整套。他解釋這就是他們為什麼停止出租弓的原因,他問我這樣做是不是很劃得來。我的‘不錯’的答複引導我去買一套弓,而當我去拿弓的時候,我又在他的店裏買了一些其他的東西。並且從那以後,我便成為他們的固定顧客。”
盡量讓對方說“是”魅力無窮。“雅典的牛蠅”蘇格拉底是個伶俐的老童心,雖然常打著赤腳,卻在四十歲禿頭的時候娶了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子。
他做了一件曆史上隻有少數幾個人做到的事:他徹底地改變了人類的思潮。
而現在,在他死後二十三個世紀,他還被尊為在這個爭論不休的世界中最卓越的口才家之一。
他的方法是什麼?他是否對別人說他們錯了?沒有,他太老練了,不會做那種事。他的整套方法,現在稱之為“蘇格拉底妙法”,以得到“是,是”為根據。他所問的問題,都是對方所必須同意的。
他不斷地得到一個同意又一個同意,直到他擁有很多的“是,是”。他不斷地發問,直到最後,幾乎不知不覺之下,他的對手發現自己所等到的結論,是他在幾分鍾之前所堅決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