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總體概況
(一)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全州基本呈現出區域布局、規模生產、企業帶動的態勢。全州椪柑生產基地麵積已達50多萬畝,獼猴桃7.2萬畝,烤煙20多萬畝,特色商品蔬菜40萬畝,人工種草20萬畝,建成肉羊育肥場50個,肉牛育肥場10個,全州年出欄羊70萬隻,牛10萬頭。這些產業基地為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
(二)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開始形成
全州現有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30多家,年營業收入7.2億元,利稅8000多萬元。湖南老爹公司自1998年來,實施以富硒獼猴桃深加工為主要內容的湘西獼猴桃產業化項目,依托吉首大學建立了一支50多人組成的專兼職獼猴桃研發技術骨幹隊伍,經過10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將一個小小的獼猴桃開發出果王素、獼猴桃祛斑油、果汁、果脯、果籽餅幹等4大類30多個精深加工產品,成為中國及世界獼猴桃精深加工的領軍企業。在公司的帶動下,湘西獼猴桃的種植麵積已發展到15萬畝,20多萬中高海拔山區農民靠獼猴桃脫貧致富。
(三)政府優惠政策扶持力度由小到大
民族地區優惠政策是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愛。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2008年,國稅部門認定能享受優惠政策的民貿企業必須是從事購銷活動的,而且必須是國有或集體企業。而以前的醫藥公司、供銷企業、民貿企業,通過改製全部變成了民營個體經濟,結果隻能被攔在享受優惠政策的門外。同時,新建的一些超市、大藥房全部為個體經營,同樣不能享受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2011年來,州人大常委會積極推動貫徹落實民族地區各項優惠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湘西州民族大團結大繁榮大發展。“十一五”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湘西州中心支行認真落實國家少數民族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優惠貸款利差補貼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1996-2010年累計為全州“兩民企業”落實優惠貸款補貼利息2.73億元,其中“十一五”期間達1.41億元,年均貼息2820萬元,減輕了企業融資成本,助推了民族企業發展壯大。對兩民企業實施貼息工作流程簡單化,加快了流動資金的周轉。“十二五”期間貼息利率要較“九五”時期有所增加,緊跟時代步伐。
二、湘西州民族特色食品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一)龍頭企業拉動模式
區域經濟發展中,由一個或多個大的龍頭企業帶動,許多小企業和農戶圍繞其生產的最終產品進行生產、加工、銷售、原材料供應等活動組成農業產業群。集群內部企業分工明確,形成與該產品質量和信譽等密切相關的地理品牌,帶動形成以產業鏈分工為基礎,各類企業協作配套的產業集落。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生產合同,開展服務,在技術上統一指導,建立技術員分片聯戶製度,及時準確地向農戶提供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
據了解,湘西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湧現出 “古丈毛尖”、“酒鬼”、“土家人”、“湘泉”4件中國馳名商標,湖南省名牌產品8件,湖南省著名商標20件,全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4件。2011年底龍頭企業在州內采購農產品原料總值達24.2億元,農產品實現外貿出口78萬美元。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全州建立了農產品專業基地140多萬畝,農民合作社370個以及糧油、果蔬、茶葉、水產品、中藥材、煙葉等十大產業基地,直接帶動了27萬農戶進市場,戶均增收在600元以上。
這種農業集群模式的關鍵在於龍頭企業的帶動,要做大龍頭企業的規模,加深層次,集中生產,不斷提高帶動農戶的能力,另一方麵,要不斷完善對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分配體製,充分保障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積極性。
(二)特色食品與民俗文化旅遊結合模式
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風采的少數民族特色食品越來越受到重視。湘西州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工藝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很多被列入國家和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是我們開發民族特色食品的寶貴資源。具有代表性的旅遊特色食品如:獼猴桃片、血板鴨、薑糖及各種特色酒類等。該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充分體現了當地特色的民俗風情,使食品產業與旅遊產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但同時也存在產品種類及規模有限的缺點,不利於特色食品產業的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