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答:“還行。”主考官又問:“你能勝任這份工作嗎?”宋成回答:“應該可以吧!”幾個回合的問答,宋成都是如此謙虛,結果主考官對宋成產生了缺乏實力和自信的不良印象。這樣一來,宋成的應聘就失敗了。
故事中,宋成的失敗讓人感到惋惜,但是這又能怪誰呢?要怪隻能怪他自己太過謙虛,讓人覺得他沒有自信、沒有實力,即使他再有才華,別人也不知曉,又怎麼能看重他呢,即使他的能量有人知曉,但是他畏畏縮縮,顯得不自信,別人也難以認可他,他又怎麼能在競爭中獲勝呢?
由此可見,謙虛是美德,但不要過分,否則將事與願違,悔之晚矣!我們每個人都應具有謙虛的美德,但是不必過謙。
不必過謙,就是在進行自我評價時,要實事求是地對自己進行正麵的評價和肯定,尤其在國際交往中,不必表現得過於謙虛,甚至自我貶低,而應表現出足夠的自信,但也不要自吹自擂,自我標榜。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實事求是。聰明的謙虛者,在謙虛時會把握住一個“度”,一是沒有表演性質;二是不矮化自己,三是沒有貶損第三方的含意。對於青少年來說,在與同學和朋友相處時,千萬不要過分謙虛,要落落大方地回答說“是”,這樣才不會失禮。那麼,我們應該在哪些場合中做到謙虛有“度”呢?
第一,當朋友讚美自己時,一定要記住落落大方地道上一聲“謝謝”。這麼做,既表現了自己的自信和見過世麵,也是為了接納對方。在此刻,我們沒有必要羞羞答答,也不必假客氣,說什麼“哪裏,哪裏”。
第二,當有人誇獎我們學習好時,同樣要大大方方予以認可。千萬不要小裏小氣,極力對此進行不必要的否認。
第三,當需要進行自我介紹,或者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介紹時,要敢於並且善於實話實說。對於自己確實存在的長處,要正麵說明,並勇於認可,不可坐等對方主動找上門來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敢肯定自己,不會宣傳自己,往往會造成自己交往的困難。
第四,當自己同朋友交往時,一旦涉及自己正在忙什麼、幹什麼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要脫口而出,說什麼自己“瞎忙”、“混日子”。那樣的話,倒真是有可能被對方看作不務正業之人。
第五,請朋友吃飯時,應當在介紹席上菜肴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說明:“這是這裏最有特色的菜”,“這是這家菜館燒得最拿手的菜”。隻有如此,才會令對方感到備受我們的重視。千萬不要一麵準備了豐盛菜肴,一麵卻又過度地對其加以貶低,說什麼“沒準備什麼好菜”,“這些菜都燒得不好”。朋友聽了這類話後,往往會不領主人的情,甚至還會誤以為主人對自己很不夠意思。
第六,向朋友贈送禮品時,既要說明其寓意、特點與用途,也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選擇的。務必不要畫蛇添足地說什麼:“這件禮品不像樣子”,“實在拿不出手”,“沒來得及認真挑選”,“這是自家用不了的”。此類“過謙”的說法,必會大大地降低禮品的分量。
在前麵的故事中,如果宋成的回答能充滿自信——“我想我很適合這份工作”,那他一定能得到這份工作,但是就因為說話過於謙虛,他錯過了良好的就業機會。
因此,我們青少年應該想想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是否也有過於謙虛的時候,如果有,一定要改正,因為我們的過謙行為會直接影響自己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要繼續發揚,從而使自己身邊的人也做一名謙虛有度的完美之人。
揚長補短:虛心地向他人求教
我們有些青少年會有一個通病——心高氣盛,恃才傲物,總以為自己是鴻鵠,別人都是燕雀,眼光總是高高在上,根本不把周圍的一切放在眼裏,直到有一天,被眼前的門框撞了頭,才發現門框比自己想象的要矮得多。要想進入一扇門,必須將自己的頭低得比門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即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求教。
放眼望去,凡是能夠登上頂峰的人們,不論是在舞台上發表演說還是乘機出訪,總是微微低著頭俯視腳下的人群,因為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總是高高抬起頭向上仰望,因為他們站在低處。
舉世聞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完全是靠自學成才的,他學習知識和創造發明的重要法寶就是“問”。他在一生中,不管是學習還是做實驗,以及日常生活中,從沒有停止過發問,提出“為什麼”已成為他做事時的一種習慣。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看見他的手指關節腫了,便問道:“你的指關節為什麼會腫呢?”
“我也不知道確切的原因是什麼。”愛迪生追問道:“為什麼你自己都不知道呢?醫生也不知道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