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大失所望(1 / 2)

在冷兵器時代,攻城戰是最讓人頭疼的事,特別是對雲翊這種既沒重型武器在人數上又還處於劣勢的進攻方而言。

自古相傳的兵書中將城池大抵分為了兩類,那種依山傍水據險而築的被稱作了“雄城”,非常難以被攻克。千古名將們通常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優勢兵力進行長期圍困,等對手餓得頭暈眼花士氣盡失的時候再慢慢蹂躪,期間頂多會閑得無聊了順手搞點圍城打援什麼的。

很顯然,保川城受地勢環境所限製,跟“雄城”沾不上邊,也就一經過了特殊加固的“牝城”而已,隻要有足夠的兵力,想要一舉攻克也並非什麼難事。可問題就在於,雲翊他真就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嗎?

八千先鋒出鞏州,經過了密林中與金國雜牌騎兵一戰損失近千,再加上長途跋涉中的非戰鬥減員,即便是達到新會州後摟草打兔子收編了老胡那支馬賊,他現在能夠投入戰場的人手也還不足七千。而作為他的對手,保川城內的金國官員們雖然無法從新泉城獲得幫助,卻東拚西湊給弄出了近萬守軍,那戰鬥力還不一定比即將展開進攻的烏合之眾弱。

七千對一萬,人家還是糧草充足士氣高昂的踞城而守,按照正常的邏輯判斷,進攻方想要取勝,那還真是個小概率事件。或許,當辛棄疾率領的主力大軍分批抵達後,雲翊才能有那麼一點點希望。

但人家金國人又不傻,他們能眼睜睜地看著有人在自己眼皮底下集結大軍而無動於衷?別以為當主子的不喜歡讀書就好欺負了,金國人手裏可纂著一大票漢奸呢,就那些個家夥誰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古代兵書《尉繚子》漢奸們讀過,《守權第六》裏那句“無必救之兵者,則無必守之城”人家早就是爛熟於心。就在發現敵軍圍城的第一時間,保川城內就衝出來六路信使,而雲翊那小妖孽居然還糊塗得讓他們完好無損地突破了自己的陣地揚長而去。

當然了,即便是保川城內沒派出這些信使,雲翊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別忘了,他的身後可還吊著兩萬大金國鐵騎,隻要保川戰鬥一打響人家還能沒辦法得到點消息?而隻要確定了這支宋國偏師的行蹤,他們肯定會用最快的速度趕來增援,與城內守軍一起完成絞殺。

時間緊迫,等到自家主力悉數抵達後再采取行動已經不太可能了,而且即便他們能按時趕到怕也很難對這場戰役產生什麼重大的影響。即便是裝備不整,即便是兵力處於下風,雲翊也必須立即展開攻勢,爭取盡早拿下保川城,為正在路上靠兩條腿與金國鐵騎賽跑的辛棄疾主力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倉促進攻,所產生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至少雲翊這小妖孽在這個過程中就犯下了一個又一個非常幼稚的錯誤。

圍三闕一,故意留下個缺口,讓守軍隨時能夠看到一絲生的希望。然後再利用瘋狂的進攻去摧毀敵人的意誌,逼得守軍陷入崩潰最終不得不棄城而逃。要說這招數老是老套了點,卻貴在實用。可就是這種連朱熹都忍不住要提出來的傳統戰法,也被雲翊給否決了。這小妖孽居然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采取了四麵合圍的戰術,逼迫守軍拋棄一切幻想下定決心跟他拚命。

不但在選擇進攻方式的時候一意孤行犯下了致命錯誤,雲翊就連安營紮寨這種小事也沒能做到讓人放心。名將們布營,即便是無法挑選出依靠著山丘河流的最佳場所,也一定會安排得井井有條,同時兼顧到出兵、防守、調配物資的需要,錯落相致使得各部各曲之間兵力環環相扣,彼此互為掩護。

可再瞧瞧雲翊呢?就他布下的這陣勢,簡直是比難民營都還不如。不知從哪給弄來的營帳破破爛爛,所搭起的帳篷更是稀稀拉拉東一坨西一堆的,營地四周居然連木樁子都沒給打上幾根。遮風避雨的地方倒是有了,可除了方便這小妖孽在戰事不利時率領全軍逃跑之外,仿佛也就隻能是在為守軍偷營提供方便。

敵人的失誤就是最好的戰機,雲翊在慌亂之中漏洞百出,保川城內守軍就是瞎了眼也能隨便指出好幾處來。秉著不等不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也沒經過什麼激烈的討論,金國守城官兵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趁夜出城襲營去。

而為了防止這支好不容易才又跳了出來的宋國偏師故技重施,在遭受重創後逃得個無影無蹤,保川守軍還是在戰術上做出了些細微調整。襲營的目的隻是要告訴對方,別仗著手低下有幾個人就四處溜達,大金國那可不是誰都能惹的。但在這個過程中,還必須注意下手別太狠,否則把他們給嚇唬得逃走了,找起來也挺費事。

五百勇士,其中隻有兩成是紇石烈誌寧留給保川的正規戰兵,其他全都是由家丁護院和商隊保鏢。這可是保川城內眾人在衡量多方因素,經過認真討論後做出的決定,那場麵可比到底要不要出城痛揍敵軍激烈多了。畢竟派出去的人太少了起不到什麼作用,太多又會把對方給嚇跑。

月黑風高之時,五百勇士偷偷出了保川城,直奔有大紅床單迎風飄揚的敵人中軍難民營。沒辦法啊,圍城的宋軍實在是太弱小,居然連個巡夜的都沒安排。就這五百勇士,去了其他幾處浪費不說,還得當心一個不留意就嚇得對方自行炸了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