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火中取栗(上)(1 / 3)

也不知道朝堂之上的大人物們是怎麼想的,為了讓天下蒼生免受戰火之苦去和金國特使勾勾搭搭商量著怎麼結束戰場這可是大好事啊,怎麼就能藏著掖著呢?完全應該光明正大地說出來,這樣才能讓天人在最大程度上了解到他們的良苦用心,也才更有利於這些默默耕耘的重臣們光宗耀祖名垂青史麼。

怕提前泄漏了消息,讓別人搶了風頭?要說這也確實是個值得顧忌的大麻煩,畢竟這種好事並非經常都能碰到的,逮到了機會誰還願意輕易放棄啊?可再怎麼說他們也是位高權重的功勳顯貴,一般人長了幾顆腦袋敢去和他們爭功搶利?真有那能耐跳出來瞎攪合的,最少也得是皇親國戚甚至太上皇那種級別了吧,真要是瞞過了這些人那事還怎麼能成?

害怕天下人誤會,說他們是賣主求榮的****?又多慮了不是?就這種推進民族融合的大好事,百姓們拍手稱讚都還忙不過來呢,哪還有那閑工夫?再者說了,即便是真有那麼一小撮必有用心的迂腐文人在後麵說三道四,那也不能被算做個事啊。要知道,這可是為後人所敬仰的兩宋時期,在這個時代為官者有兩件事做了也不會挨罵,運氣好還能混個流芳千古。

這第一麼當然就是貪贓枉法,而那個沒被挨雷劈的雲翊給拐入軍中的朱大忽悠就是最典型的反麵教材。奉旨出任浙東賑災和恢複農業生產的提舉使,朱大忽悠不好好借機大肆斂財,卻非要去和刻剝百姓、搜括民財、貪汙公庫的唐與正做對。結果呢,朱大忽悠手握鐵證參了六次都沒能扳倒唐大人,最後不得不以辭官相要挾,才逼得官家為了照顧他的麵子而把唐大人平調到了別處繼續為官數任,借口也還隻是生活腐化。

唐大人借著天災大發橫財,好像也並沒有因為朱熹的迂腐而蒙受太大損失,反倒是那個不識時務的朱大忽悠因為這事而遺臭萬年。誰讓他運氣不好,在辦案的時候招惹了個不該招惹的人,撞上唐大人包養的一個官妓呢?嚴蕊那是誰啊,人家可是千古傳頌為天下眾多文人騷客所追捧的名妓啊,惹了她那還能有個好?依律懲處,那是朱大忽悠在公報私仇欺淩弱小,在宋代使出了明朝的刑罰,就算朱大忽悠也是個不太合格的穿越者可以嗎?

羊肉沒吃著反倒沾了一身腥,至於朱大忽悠在淳熙八年出任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時,沒事就搞點微服私訪,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的破事就更別提了。要不是因為這,人家正忙著發家致富的王淮又怎麼會抽空指使手下抨擊理學,首次就此提出了偽學的說法?

從朱大忽悠的個人經曆就能看出來,在兩宋時期迂腐是沒問題的,但反腐絕對不行。畢竟朗朗乾坤之下眾正盈朝的大宋朝廷,還真就找不出幾個領著高薪沒營私舞弊的,這其中也包括了某位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黑碳頭,當然這位要稍微好一點,人家隻是一轉多能幹一件差使領幾份俸祿而已。

而在兩宋朝堂之上,比貪腐還要正常的那自然就得是出賣自己國家民族的利益咯,這其中最為明顯的對比當然還得算是嶽武穆與秦儈。嶽飛一生精忠報國,最終卻被扣上了莫須的帽子含冤風波亭,搭上了自己的大兒子又連累自己的一大家子被貶各地吃盡苦頭。再瞧瞧人家秦儈,不但能夠壽終正寢,還能讓族人們活得逍遙快活開枝散葉,千百年後都還有餘力琢磨著為老祖宗平反昭雪。

所以,如今正在與金國特使竊竊私語的重臣們那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純屬是杞人憂天。他們這樣做,不但是錯過了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最好時機,還產生了一連串意料之外的副作用。

正在前線領軍作戰的孝宗皇帝和虞允文無從知曉朝臣們的真實意圖,連帶著他們麾下的小魚小蝦自然也就沒機會湊在一塊,找個風景宜人的地方喝個茶聊個天順帶開個會找人來傳達上級精神什麼的。正規軍都被蒙在了鼓裏,那位被趕鴨子上架逼上了戰場,讓人給扔出去做誘餌的小妖孽自然更不可能收到任何風聲,做出有效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