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打碎的牡丹花盆(1 / 1)

如果敵人讓你生氣,說明你還沒有戰勝他的把握;

如果朋友讓你生氣,說明你仍然在乎他的友情。

兩個仆人在花園裏追逐打鬧,不小心把主人最喜愛的牡丹花盆打碎了。

兩人大驚,忙叫別人代為求情,希望主人不要生氣。

主人知道後大笑,說:“我種花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要生氣呀!”

我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薪水嗎?為了養家糊口嗎?為了體現個人的價值嗎?為了榮譽及責任嗎?……好像這些大家都會有,但細想起來,工作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快樂,當然這些快樂體現在不同的角度與境界上。

當我們為了工作而煩惱,為了同事的錯誤而惱火時,不妨想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是為了快樂而工作,不是為了煩惱而工作。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能看到一些家庭成員之間不和,有的為了孩子學習不好而苦惱,其實道理也是一樣,我們不是為了生氣和煩惱才組建家庭、養育子女的,本質上還是為了追求快樂,那我們為何因為他們的作為不當而迷失自己,忘卻了自己最終所追求的目標呢?

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不要作出任何決定,因為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效果和效力。有一次,一個市場部經理向老板反映了一個問題,說有一個倉庫管理員侵吞了公司財產,老板當時聽了非常生氣,說:“這種人要嚴懲不貸,必須開除,馬上請相關人員擬一個辭退文件給我。”一會兒,這份文件就準備好了。這個時候,老板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於是馬上調節自己,心想:“不能這麼武斷,我先把這份辭退文件放在我的抽屜裏,如果一個晚上之後仍然要執行,我就告訴他。”第二天,老板還意識到自己沒有了解事件的真相。等他真正去了解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個天大的錯誤。原來,計算機的軟件出了問題,導致數據誤會,造成了賬麵上的庫存量和實際的庫存量不符,差一點就因此冤枉了一個人。老板很慶幸在自己情緒最激動的時候沒有作出辭退倉庫管理員的決定。

當你有情緒的時候,停一停再作決定。唐代名臣魏征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每次魏征說完之後,唐太宗李世民都跑到後花園裏拍著自己的胸脯,說:“氣死我了,氣死我了……”回到大殿之上還是會接受魏征的意見。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情緒、抵觸與對抗?因為每個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一件事情你把它界定為對和錯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因為我說我是對的,就意味著你是錯的,你願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錯的。所以,當你把事情界定為對和錯的時候就會出現矛盾和衝突。那麼不是對錯的問題應該是什麼呢?比如針對某個問題,張三認為應該這麼做,李四認為應該那麼做,他們兩個人一起討論方案的時候,不是討論誰的方案是對的,誰的方案是錯的,而是誰的方案更行得通。行得通和行不通與對和錯有本質上的區別,也許張三的方案做得更詳細一些,而李四的方案做得稍微粗略一點,粗略一點並不等於是錯的,他的出發點沒有錯,隻是考慮的東西少了一點而已。當出現對錯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矛盾,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要盡量保持中立,不要用對和錯來判斷,重要的是坐下來看看哪個方案更行得通。比如說,你離開某個崗位一定是錯的嗎?隻能說你離開之後行得通行不通;你是在公司附近租一套房子好,還是在離公司遠一點的地方租一套房子好?這也沒有什麼對錯之分,要看在哪兒租更合適。

免受情緒的影響,要放下對錯的概念,要基於你的結果去選擇你要什麼樣的方案。當兩個人有衝突的時候,首先告訴自己我們要溝通的結果是什麼,再問自己我們能做些什麼,這樣兩個人溝通會更舒服一些。

心靈悟語

工作是為了快樂地生活,而不是為了抱怨、煩惱和生氣。放下對錯的概念,看哪個方案更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