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理想,是心中的綠洲;理想,是指路的明燈,引領人們走向成功。隻有樹立了理想,才會有前進的目標與動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2.如何樹立理想青少年應該怎樣樹立理想呢?首先,要明確理想的類別。
理想按其內容可分為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社會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社會製度和社會麵貌的預見和希望。個人理想包括每個人的道德理想、學習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等。
道德理想是對做人的標準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即人們對道德人格的向往。學習理想是對學習文化和社會知識的追求。職業理想是指人們對未來工作的向往和追求。生活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的吃、穿、住、行、愛情、婚姻、家庭等具體目標的追求。社會理想貫穿於個人理想之中,又是每個人全部理想的基礎和歸宿。
青少年應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理想。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裏,一個人的理想,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為了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發展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同時,我們還應有符合社會規範及自身實際的個人理想。理想按奮鬥的時間長短可分為長期的遠大理想和近期的具體理想。遠大理想是指人們在某一方麵或各個方麵的遠大追求,往往需要人們通過較長的時間乃至終生的努力奮鬥才能實現。
近期理想是人們在當前一段時間內更為明確具體的追求、通過較短時間就能達到的目標。遠大理想是近期理想的集合。我們既要樹立遠大理想,更要確定近期目標。通過不斷奮鬥達到一個個近期目標,逐步實現遠大理想,猶如“積小流而成江海”。
其次,要注意理想的特點。理想具有能動性。理想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人生航程的指南針;理想是人類發展的動力源泉,是人生奮鬥的精神支柱。正如有位哲人所言:“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理想的能動作用對青少年是至關重要的。
理想具有可變性。世界在不停地變化,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理想不能一成不變,而是應隨著社會條件及個人實際活動的廣度、深度不同而更新。當理想脫離了社會及自身現實而難以實現時,就應當進行調整、修正。
理想具有穩定性。社會環境和個人條件在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人們的理想也應維持一定的穩定。有了穩定的理想,才能堅定追求,毫不動搖地為之奮鬥。如果理想處於隨時搖擺的狀態,它就不成為理想,而是空想、幻想,人們將無所適從。英國著名學者培根曾說:“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有了既定的理想,就有了前進的方向。
最後,理想要切合現實的條件。確立理想要符合客觀條件。客觀條件是人們確立理想的外部環境。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和其他社會條件的產物,不可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現實。
確立理想應與當前的社會製度、國家法律、倫理道德、經濟水平、家庭條件、學校環境等客觀條件相適應。從發展的角度看,理想可以高於現實,但不能脫離現實,正如有位哲人所言:“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確立理想要切合主觀條件。主觀條件是人們確立理想的內在依據。每個人的理想不盡相同,主要是因為各自的條件有別。青少年在確立個人理想時,應切合自身的基礎、現狀、潛能、興趣、意誌、性格、情感等條件,要對自我有比較全麵適當的評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依據自身的條件,確立最適合自我的理想。
綜合主客觀條件,即有了“天時、地利、人和”。隻要不懈地努力,生活的理想就能成為理想的生活。居裏夫人說得好:“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
理想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是每一代人、每一個人都不能不認真思考的問題。理想屬於每一個人,但對於青少年尤其重要,在青少年時代樹立遠大的理想,就會使自己的一生更加有意義、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