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1)(2 / 3)

(三)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是一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實現的比較長的動態過程

在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鄧小平使用“解放→發展→消滅→消除→最終達到”這樣的表達,強調了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要在動態和發展中來理解,而不能靜態地理解。 比如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如果靜態理解,那就應當是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必須比資本主義更為發達,但目前我們的生產力還不如西方發達國家,如果不提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那社會主義又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再比如,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如果從靜態角度理解,我們不能有剝削和兩極分化,但依目前的情況,還要允許剝削的合法存在。

允許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如果允許剝削和兩極分化,那絕對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追求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但我們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拉開差距。總之,理解社會主義本質,須在動態過程中理解,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在社會生產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以前,我國仍然會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剝削現象和出現兩極分化的可能性。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優越性隻能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而逐步得到充分體現。

三、動態理解社會主義本質

動態理解社會主義本質,就是把社會主義本質放在曆史與現實、現實與未來的矛盾運動中來理解。

(一)曆史和現實:社會主義本質是現實中提出的問題

“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完全是從實踐中提出來的,因為實踐證明我們沒有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鄧小平同誌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為了正確理解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很有必要回顧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的曆史發展。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早先是由空想社會主義先驅們加以闡發的,當初這一傑出思想成果盡管隻是空想,但它本身包含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萌芽,馬克思恩格斯正是踏著這些先驅們的足跡,在繼承這筆寶貴精神財富的基礎上,實現了最偉大的科學發展,“唯物主義曆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這兩個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實踐,之後,社會主義實踐由一國到多國,發展到現在,其間有成功和勝利,也遭受過嚴重挫折,表明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

20世紀的社會主義在實踐中麵臨著兩大課題:一是無產階級如何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二是欠發達國家在建立社會主義製度之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社會主義。對於第一個問題,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已經提供了成功的範例,而對於第二個問題的回答,首要的理論問題就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實回答。

從理論上看,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隻是指出了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一般特征:科學會主義理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社會主義一定要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並從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相互適應的基本原理出發。他們對未來社會作出了一些預測,如政治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經濟上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計劃生產和按勞分配;思想上無產階級思想占統治地位,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以上預測是在資本主義發達生產力基礎上作出的,這一預測應該說是有科學根據的,是對未來的科學預測。然而又必須看到,一般原則、一般理論又必須在具體的、活生生的、複雜而豐富的社會主義實現形式中變成實踐,並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和獲得新的發展。

從我國實踐來看,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起點之上,在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後,從50年代到70年代後期搞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照抄照搬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的特征描述,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把社會主義與貧窮聯係在一起,把什麼是社會主義從理論上搞得混亂不堪、麵目全非,製造了很多禁區和誤區。過去我們長期把社會主義所要求、所允許的許多東西,例如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作為資本主義加以反對,把不屬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東西,例如計劃經濟體製,當做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加以固守,因而貽誤了極好的發展機遇,造成許多令人痛心的失誤。

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我們積累了豐富經驗,弄清楚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搞社會主義一是必須堅持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二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製度;三是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四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總起來講,就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與此同時,我們在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發展階段、經濟體製、發展動力以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辯證關係等重大問題上有過很長時間的迷失。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對現實社會主義認識不足,對其研究不夠。鄧小平在探索和思考社會主義的本質的過程中,是從現實社會主義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和原則出發;從生產力出發,而不是從生產關係出發;從中國實踐而不是從這樣那樣的外國模式出發,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一嶄新概括使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實現了從書本到實踐,從曆史到現實的巨大飛躍。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糾正了我們過去長期把本質、本質特征、基本特征、基本原則、基本屬性等概念混用的錯誤。這一理論的特點與創新之處,就在於它突出強調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依據,糾正了過去忽視生產力發展的錯誤觀念,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整個曆史階段,尤其是初級階段特別需要注重發展生產力的迫切要求,明確了我國在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確立後還要通過實施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方向,體現在當前新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條件下,社會主義為回答資本主義嚴峻挑戰所必須采取的戰略決策。這個論斷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現實與未來: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

任何現實都是包含著矛盾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的現實也包含著矛盾,其中有與社會主義本質相吻合、相一致的方麵,也有不相吻合、甚至尖銳對立的方麵,何況社會主義不是靜態的、凝固的,它必須在運動發展的過程中充分體現自身的本質。由於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是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共同努力,因此社會主義本質實現問題是一個仍需在開放實踐中繼續弄清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內涵中,“共同富裕”集中反映了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把共同富裕看做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同時也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一個過程。根據以往經驗,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同步、同等富裕,因而必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進程,對比過去“貧窮的社會主義”,“先富→共富”的戰略使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問題上,似乎仍是在踩著不平的蹺蹺板,總是顯現出一端高了,一端又低了。我們解決了效率問題,但隨之又出現了貧富懸殊和新的分配不公,最令群眾感到不滿的是,我黨的“先富”政策被一部分人鑽了空子,通過“搶蛋糕”迅速暴富。麵對改革現實,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本質,我們黨和政府一方麵大力發展民生事業,一方麵一再警示並采取措施設法製止國有資產的非正當流失,我們的政策導向是:扶持過低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打擊、取締非法收入。江澤民同誌在“七一”講話中還指出:絕不允許形成黨內既得利益集團。這些措施都反映了黨和國家在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上所作的努力。

市場經濟是一種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經濟對資源和權利的配置是以財產得以最大限度增值的方式進行的。市場經濟的公平,是基於每個人的優點、才能、工作而區別對待的平等,而不是完全基於身份的平等。市場經濟要求主體資格、競爭條件和機會上的平等,但並不要求競爭結果的平等。因而市場經濟在帶來效率的同時常常伴隨著財富的兩極分化。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但怎樣圓滿解決相結合的問題,從而順利解決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卻仍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現實問題需要總結,問題在於要將現實可能的選擇對象作比較。市場經濟確實不是最理想的製度安排,它帶來了貧富分化,但市場經濟伴隨的貧富差距是建立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之上,它帶來資源的充分利用、效率收益和剩餘的增量,使國家有能力在再分配過程中進行貧富差距的調節。引發目前中國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權力經濟、非法經濟和犯罪經濟,它們利用計劃經濟被打破和市場經濟不健全的漏洞,一方麵腐化計劃經濟的最後遺產,另一方麵破壞市場經濟新生搖籃,還塑造和激活了一個要“抓住機會,迅速暴富,自我調整社會等級地位”的巨大欲望和夢想。所以,在現實可選擇的範圍內,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足,還不是亟待解決的難題,相反可能還有待於市場經濟的發展來解決現實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