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孟子陽剛精神(5)(1 / 3)

注意,我說的是“大丈夫者識時者也”,不是說“識時務者也”。“時務”一詞最讓人惡心!大丈夫處世自聖而自美,偶一出手不是為了搭上哪趟車,坐上哪條船,而是走自己的路。識時務者必非俊傑,而是無勇者。漢奸最識時務。所謂識時務的人早晚有難,識不完的時務會害死你。“識時”是不變中有調整,“識時務’,是變來變去,最終變成個四不象。大丈夫要不識時務,切記切記。

越大越自然

越是大丈夫,做人做事越自然。

大丈夫做事一麵順其自然,一麵又看到所謂自然也不過如此,你看,一年四季變化多端,變來變去還是年複一年。因此,大丈夫在春賞花、夏賞雷、秋賞葉、冬賞雪的同時,最欣賞的還是自身。

寫到此處,我抬頭望了望窗外,又見衰柳,又見夕陽,又是殘年將盡而一日將暮時。這又怎麼樣?這種事情我見多了,今天的夕陽是夕陽,難道昨天的夕陽不是夕陽?哪怕身處三千年之後,恐怕也是一樣的。我常看民國時人的著作,最愛者魯迅鬱達夫,我看他們寫的東西,與現在的情形沒什麼兩樣。

大丈夫不是打打殺殺,而是做好自己。你如果問我:我敢愛敢恨,並且敢打敢拚,是不是大丈夫?我就告訴你:這還不能叫大丈夫。真正的大丈夫當然敢打敢拚,但他的打拚不是去占領什麼,而是自然而然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大丈夫不是敢愛敢恨,而是隻愛不恨。

孟子論大丈夫有所不為

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孟子·公孫醜上》)

不辜即無辜。孟子這話是說:哪怕你隻做了一件不義的事,隻殺了一個無辜的人,取得了所謂天下,都是不可以的。大丈夫不會行不義,更不會殺人。

孟子在此指出:大丈夫有所不為,這就是大丈夫的大作為。這個“不為”學問最大!請允許我再說一遍:這個世界不是因為你做了什麼而美好,而是因為你沒做什麼而美好。這個“不為”,也就是孟子說的“動心忍性”。一麵動心,一麵忍性,是為硬漢、鐵漢、大丈夫,柳下惠是也。

人誰不會動心?美女在左,金錢在右,世人的心飛轉如軲轤。朋友!你的心轉太快了,以至你自己都看不清,又怎麼能抓住?老是動心,你的心就會最終動不了。柳永自稱柳郎,人稱他為柳三變。他今日這個,明日那個,最終不免目迷五色乃至早死。柳永也姓柳,柳下惠也姓柳,願君去做柳下惠,不要做柳永,不然做柳宗元也行。柳宗元詩雲:“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好一個“獨釣寒江雪!”這時候人是最爽的,比千山有鳥、萬徑有人時何止爽百倍。你隻管釣你的魚,管那些鳥人幹什麼?獨釣何曾孤獨!其時,有江,有雪,有船,有人,還有一竿細竹,一縷青絲。這縷青絲不是佳人雲鬢低垂,卻是老子長髯輕拂,你任那春風吹動漣漪,心中依然靜如古井。

誰不會動心?難得的是動了便動了,手不隨之,足不踐之。你以心止手,便是行家的修為。孟子曰“動心忍性”,好一個忍字,世人誤讀久矣。說什麼“忍字頭上一把刀”?誰讓你拿刀子自剜其心?快把刀放下,莫傷了自家。你原不須舞刀弄劍,就可以解決問題。孟子曰:“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這個“不怨”、“不憫”,便是關鍵所在。你不怨天尤人,那麼天與人都拿你沒辦法。

世上的事往往壞在互動,壞在反彈。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今天想了一招把人打敗,暫時得意了,誰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你虧大了。因此,請務必記住:不要與世界較勁,不要與魔鬼互動,這種互動遊戲不是你玩的。你要盡早撤身,去獨釣寒江雪。所謂大丈夫,正是這種不隨世浮沉的修為啊。

孟子論大丈夫得道多助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醜下》)

所謂“天下順之”,不是說天下人都歸順你了,剛好相反,是你歸順了天下人,從此心不再是剛硬剛硬的,有了順服之心。“天下順之”,其實是“我順天下”。天下即我身,“我順天下”便是自己順服自己。這時候,你終於看自己順眼了,從而看整個世界都順眼了。不再與自己為敵了,從而不再與整個世界為敵了。

從“敵天下”到“順天下”,完成這一神奇轉變的不是別的,正是大道在你身上做工。未認識大道前,你認為自己很牛。認識了大道,你才知道自己不過是滄海一粟。你終於承認自己的渺小了,於是認識了上蒼的偉大。你終於承認自己的無能了,於是認識了上蒼的大能與全能。《聖經·詩篇》上說: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

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

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有了這言語,有了這知識,我們才是有力量的,有能力的。孟子說“得道多助”,就是說人必須要認識那道,才能做有力量的大丈夫。

收心即得浩然之氣

[要做內斂的英雄,莫做外放的暴君]

本章講孟子“養浩然之氣”的功夫

齊國之道與魯國之道

孔子曾說:“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論語·雍也》)預言了齊國之道必向魯國之道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