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孔子富民思想(2)(1 / 3)

孔子還是不表態,私下裏對冉有說:“君子的行為要有度,而這度取之於禮。應該這樣:可以從多餘部分取一點,但每做一件事都要取中,最好少取一點,這樣連我都有多餘的供給。如果不知禮度,貪得無厭地榨取,即使是收再多的田賦,也不會滿足。並且,季孫如果要行國家法度,自然有周公留下來的法典在那裏作為明確的指導。如果他想隨隨便便就推行了,又何必聽我的意見?”

冉有並不聽孔子的話,與季孫搞在一起。第二年春天,季孫就在魯國推行田賦,大肆榨取百姓,斂財不已。

此事可見孔子反對刮民太甚。這不僅是愛民或愛人的表現,而是反映了孔子甚愛周公傳下的律法

《左傳》這段話透露出了四條重要信息:

一,孔子是魯國“國老”。

二,魯國執政大臣季孫在推行政策時,要向國老問政。

三,國老孔子可以反對執政大臣季孫的主張。

四,雖經國老反對,執政大臣也可以推行政策。由此也可以反證,國老在魯國政府的權力階梯中,不比執政大臣大。但國老是國家的象征,是神職人員,為大祭司,當然不是執政大臣可比的。

孔子在魯國的身份

當時春秋各國,都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是與中央王朝周一致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孔子曾在魯國為相,這與他的祭司身份緊密相關。孔子這一祭司身份,先使他成為魯國相,又使他在周遊列國結束後為魯國國老。

孔子在魯國的重要身份有三,先後為祭司、相、國老。做祭司是孔子的主要工作,其餘一切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孔子的理財主張

關於田賦,孔子與季孫爭論的焦點是:季孫要推行田賦,而孔子對此說不。我們須知,季孫推行田賦並不是為國家辦事,而是為私人斂財。孔子愛魯國,愛魯國之民,當然不會同意。《論語·先進》記載:“季氏富於周公。”周公即周公姬旦,是魯國的開國之君。季孫作為魯國大臣,財富比開國之君還多,這當然太過份了。不過這一點也並非是孔子不能接受的,孔子願今人比前人富。問題是:季孫已經這麼富了,還要橫征暴斂,當然是不對的。

孔子在反對季氏斂財時,正麵提出了自己的四大理財主張:

一,“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指君子(大臣)在推行政策時,要以律法為度。周禮傳自殷禮,殷禮傳自夏禮,律法在夏商周三代一直使用,未曾廢去。它為孔子當時各國提供了明確的規範,包括國家與個人如何理財。但因為人的墮落,棄律法而不用,這當然是孔子痛心的。我們又由此可知,孔子說“禮崩樂壞”的意思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周王朝衰敗,而是指世人信仰的缺失。孔子心係天下,而不隻是看著魯國,否則就不足以解釋他為何要周遊列國了。

二,“施取其厚。”指君子以義取人之財,當取其富餘部分。此即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補不足”。

三,“事舉其中。”指理財過程以“中”為度。詳見先前所引的孔子會計理論。

四,“斂從其薄。”指薄斂。薄斂財也可以厚致富,主要是積累。財富的積累完全是修身養性的過程,它遵循自然之道與道德規律,不是一夕暴富。

以上四條便是孔子的理財主張。我們可以看出,它完全符合律法,同時又有益於個人。照著這個辦法,個人致富不難。孔子這四大理財主張以第一條為核心:“度於禮。”凡事以律法為準,收獲就大。

孔子將冉有逐出門牆

孔子反對季氏斂財,這又引發了另一著名事件:孔子將冉有逐出門牆。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冉求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孟子》)

冉求跟著季氏,不但不阻止季氏的暴行,還要“益之”。孔子當然非常生氣,他必須整頓一下孔門的內部事務,就對弟子們說:“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了,你們可以鳴鼓而攻之。”

孔子將冉求逐出門牆,可見老夫子動了怒氣。孔子為什麼生這麼大的氣?他恨冉求助紂為桀。孔子“仁”的思想中很大一方麵就是“民本”與“民富”,如今季孫借田賦斂財,讓民失本,奪民之富,孔子當然痛恨。

孔子一向愛弟子,如今卻將做官做得很大的冉求逐出門牆,可見他是不苟且的。他反對刮民太甚,於此真可見也。

孔子說“富而好禮”是人生境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

孔子在此讚揚兩種人生,一是“貧而樂”,一是“富而好禮”。關於“貧而樂”,就是孔子盛讚的“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一點我們都知道。關於“富而好禮”,是人們常漏掉的孔子一大思想,下麵詳說之。

“富”。富是什麼?富不是窮了再發跡,富是本來就有的豐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豐富富的,應有盡有。在我們生下來之前,這個世界就已經存在。我們一生下來就有天有地有父有母有奶,長大一點了有飯,有學習,再長大成人有工作,有事幹,有愛人,再後就有了婚姻家人,何其豐富、何其幸福。如果你覺得自己在整個宇宙中是孤立的,請你看看太陽月亮星星,會發現你正身處一個充滿聯係的世界。如果你還覺得悶,請到戶外、山上去走一走。你會發現到處都有花草樹木,蓬勃生機,你可以與花草相親,與鳥獸嬉戲,又何曾孤獨!如果你不想走太遠,也可以,請你到街上走走。你會發現街上有很多人、很多東西,這個世界太豐富了,正等你去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