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1 / 3)

我出生於1967年10月29日,父親是個生產隊長,母親目不識丁,祖宗三代都是平民百姓。

也許因為遺傳的因素,家鄉的河水與紅番薯並沒能讓我長高個兒,看上去總那麼矮小瘦弱。八歲上學報名,老師竟沒有接受。

九歲時,父親拉著我的手再次來到老師麵前,可登記報名的老師仍然麵露難色,以為我謊報了年齡,父親火了:“再不接受,就讓我兒子搬一張小板凳坐到窗台外聽課。”

老師這才勉強接受了我。小小的我雖然頑皮但也聰明,上學的第一年就捧回一張三好學生獎狀。

同在這一年,也就是1975年的冬天,一個北風呼嘯的日子,我家剛築的水井被人投毒了,父親報了案,結果反遭陷害,被捕入獄,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

我上有一個大兩歲的姐姐,下有一個小兩歲的聾啞妹妹,還有耳聾眼花的老奶奶,全靠目不識丁的母親一個人掙工分支撐著養活家裏,我們就這樣充滿了淒風苦雨。

在家中,母親整天悶悶不樂,說不上一句話;在學校,我和姐姐常常受到同齡人欺負,常常帶著滿身傷痕回家。

一次放學途中,我被一群高年級男生圍追堵截,用泥巴襲擊我,把我打急了,我也拾起路旁一塊泥巴還擊,結果打中了一個高個兒男生,被他瘋狂地追趕,一直追到一條小河邊。

我已經跌倒在河水邊了,樣子十分可憐,可他仍不放過我,撲到我的身上拳打腳踢,胡亂地抓起河水邊的汙泥與水草拚命在我臉上塗抹,一直折騰得我昏厥過去。是母親和姐姐喊叫的聲音,才讓我漸漸蘇醒過來,她們將我背回了家。

大年三十的晚上,人家歡天喜地辭舊歲迎新年,爆竹煙花不斷,可是我家冷冷清清,母親說,等多掙了錢,不愁書雜費了,再買回來放。

吃年夜飯時,我和姐姐妹妹端坐桌旁,眼巴巴地等著母親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可是母親能給我們的隻有從灶邊端上來用元麥粉做成的饅頭幹,又黑又硬。當母親把碗端到桌上時,不小心又被腳旁的小板凳絆倒了,撲通一聲,母親雙膝跪在地上,雙手還高高舉著那隻已經空空的碗,饅頭幹灑落一地。

我趕緊過去攙扶母親,感到母親那瘦削的雙肩在微微顫抖,那辛酸的淚水直往下流。

全家人誰也不說話,場麵十分淒涼,這一幕情形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

我從小養成敏感、膽怯的性格,尤其害怕接觸別人。在學校,我最怕上體育課,跑不遠也跳不高,打籃球更是搶不到手,隻能遠遠地看著。

於是,孤獨的我會在放學的路上對著鳥兒悄悄說話,夜晚乘涼時會仰望著頭頂上的星星癡心妄想,那時我的心靈會湧起無盡的傷感……

星期天,我喜歡到田埂上采草,在小溝渠中摸魚,爬上樹掏鳥蛋,坐在樹杈上,仰望白雲,伸長手臂,幻想自己瞬間長出翅膀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

在現實生活中,我愈是想躲開別人,愈是不被別人重視,愈是不被別人重視,自己愈是孤獨。

我想避開別人目光,如此惡性循環,造成我為人軟弱,做事優柔寡斷的性格。這種性格阻礙了我的健康成長,但另一方麵也造就了我善良、純樸的秉性。

由於我見到的世麵少,內心又極渴望去了解精彩的世界,因而我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看連環畫書,每一本書都給我帶來驚奇,帶給我別樣的感受,我許多美妙的生活體驗大多來自於書畫中。

很小的時候和母親上街,走到賣小人書的攤子前總會停留下來,磨磨蹭蹭不願離開,有時還要賴著不走,希望母親滿足自己的心願,可是母親不加理睬,我隻好作罷,我也知道母親兜裏僅有的一點錢要用來買醬油和針頭線腦。

我最早的課外書是自己拾廢品攢起的錢購買的。有時也爬樹打果來賣,自己掙錢買日用品。這些行為也養成我平日注意節儉的習慣。

由於我肯下功夫,學習成績並不差,小學畢業時,以全校第二名成績考進直夫初中,那時直中有高中部,姐姐上高一,我上初一,兩人都寄宿在學校。在同齡人中,我和姐姐的生活條件很艱苦,家中僅有的米和油都交給了學校。

母親和妹妹在家中的生活異常拮據,一連數日吃不上一頓幹飯,有時隻有挖野菜充饑。啞妹由於長期缺少營養,瘦得隻剩下皮包骨頭,長大後體質仍那麼差,看上去麵黃肌瘦的。

我和姐姐在學校中午合蒸一大盒玉米飯,黃澄澄的,沒有一粒米,我們的飯盒屬於特大號,在學校食堂門前的蒸飯籠上格外引人注目。

我怕難為情,常常要等其他同學都捧走了自己的飯盒,才悄悄地走過去,像小偷似的捧走飯盒,再端到姐姐宿舍,讓姐姐分一半去。

當我端走飯盒,偶爾會發現那空缺的飯盒裏會多出半個肉圓或一塊肉,那是姐姐的同伴同情姐姐,而姐姐又舍不得吃就留給我吃,我又擔心同宿舍學生笑話,隻能躲到一棵大樹旁,東張西望,見沒人看見,才迫不及待地吃下去,然後回到宿舍幹咽那粗糙的玉米飯。沒有菜湯,隻好用醬油衝開水,有時甚至連開水也衝不到,隻得用臉盆到學校的深水井邊打上半盆水,埋下頭咕咚咕咚地喝上半肚子生水。

初中生活留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班主任陳正老師,他教我們語文,常在課堂上講文學方麵的故事,也將自己發表的文章讀給我們聽。我記得他講了一個自己創作的關於農村題材的小說,小男孩田二小家貧輟學的故事。他說,田二小由於家貧輟學在家,整天為生產隊看牛,為家中拾柴草。大人們背後總議論田二小的父母:“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正上學的同齡男孩們見到田二小就當麵笑他,還編出順口溜:“二小二小看牛拾草,米飯不吃牛糞當飽。”田二小氣得整整哭了一天,後來他不再看牛拾草了,背起書包上了學堂,再後來還考上了師範當上了一名鄉村教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窮不要失去誌向,讓我們懂得知識的重要性,懂得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時光,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將來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中考結束,同齡的夥伴們一個個考上了省重點高中,我僅錄取到最普通的一所高中,在別人眼中,我成了一個真正的落伍者,父母對我也缺乏信心,左鄰右舍更是冷嘲熱諷,說我即使上高中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生性倔強的我,不輕易認輸,相信事在人為,也堅信自己隻要肯努力,終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在這種強烈信念支撐下,我堅持走進高中的課堂。

幸運的是我遇上了一位很有文學素養的班主任施雲鬆老師,他教我們語文,常借書給我們看,當時擔任作文課代表的我更是近水樓台,往往有特權光顧施老師的書櫥,那裏有不少古典文學名著、名人傳記、作文書等。

施老師很器重我,經常將我喊過去,送給我不少作文稿紙,在我眼中這些稿紙特別珍貴,我用這些稿紙記錄下許多高中生活的片斷與畫麵,為以後的創作留下寶貴的素材。

施老師還指導我們創辦小抄報,在全班舉行競賽活動,獎品往往是一些課外書。學生們熱情都很高漲,我也躍躍欲試,連休息日也不回家,坐在教室一角構思醞釀,還為自己的小抄報取名為《冬梅報》,自創了一個別具一格的欄目“小說連載”,登上自創的小說。

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很自豪,一種創造後的美感,深深地影響了我今後的人生方向,文學就這樣在我心裏漸漸紮下了根。我的小報也吸引了不少師生的目光,贏得了好評。

由於我的小報與眾不同,有創意,被評為一等獎。我捧回獎品,心中的秘密悄悄地生長起來,未來要用寫在方格裏的文字做翅膀,在生活的天地中像鳥兒那樣飛翔……

一次作文課上,施老師讓我在全班同學麵前朗讀我的習作《童年》,同學們被感動得淚花閃閃,這更激發了我對文學創作的追求與無限向往,往日再淒慘的生活境遇,也因為有對文學的愛好追求,讓我平凡的生活變得亮麗許多。

高考落榜後的我,一度感到迷茫、困惑,整日跟著父母勞動,麵朝黃土背朝天,由於我人小體弱,農活重,往往做不來。為排遣孤獨感,我常讀書,寫日記。在抄抄寫寫中,尋求一種精神寄托,渴望用對文學的追求來改變自己未來的命運。

為了生存,我在社會上不斷嚐試做過一些事情,賣過脆餅、賣過盆桶,代別人送過報紙,學過木工活,都因人小體弱,力不從心最終放棄。

是讀書寫作教我相信生活,在書的世界裏我體會到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像河流一樣在我血液裏奔騰;是夢想讓我在人生困境中永遠保持著一種希望,這種希望如同黑夜中的星星,總給我溫暖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