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相約(已修)(1 / 2)

第一卷趙之卷第三章相約

吃完了午餐,墨嵐走進亭子,拿起案上的一冊書簡,竹簡上赫然寫著“荀子”二字。

“荀子之言甚得我意。”

(我很同意荀子的說法)

趙政遲疑著結果墨嵐遞過來的竹簡。

當下的賢士或尚儒家或尚法家,亦有道家陰陽家等。他看她身著白衣,佩劍,一身墨家劍客的打扮,又自稱姓墨,本以為她會講出一串“兼愛、非攻”等自己並不感冒的言論,沒想到。

“謹受教。”

“荀子曰:‘人性本惡,所為善者,偽也。’觀諸侯紛亂,弑君三十六,皆為一己之私爾。"

(荀子說:人性本惡,之所以為善,全都是後天改造引導而成的。【不是說:之所以為善,是虛偽的表現,咳~】

天下大亂,人們弑君滅主,為的都是一己之私)

趙政的眼睛一亮。

古人雲‘王道至中’若天子無能至德至中,則禮法何如?孔子歎禮崩樂壞,皆出於無德之天子爾。

儒家重禮,以禮邦國,欲君以仁得天下,****自知。“

(古代先民將天子看成他們信仰的所在。所謂禮樂,都是建立在君主沒有犯什麼過失的基礎之上。一旦天子失德,便信仰崩潰,也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

儒家,希望君主能憑借道德自我覺醒,百姓能夠安定下來,恢複周禮。)

趙政擺出一個“同道中人”的表情。

”然,百姓苦於戰亂久矣,九州苦於崩裂久矣,欲救民於水火,必先一統,必以戰止戰。“

(但是,凡有戰亂,苦的還是百姓。天下四分五裂,苦的也是百姓。想要天下太平,隻有一統天下,以戰止戰。)

”諸侯逐鹿,所恃者,兵糧是也,土地是也,國士是也。昔魯重禮,然不富國強兵,不尊國士,終宗廟不存,為齊所滅。無兵無糧,逐孔子於陳蔡,主動錯失,連橫合縱,受玩弄於股掌之間。“

(諸侯之所以在中原發起兵戈,所依靠的,也不過是強大的武力,足夠多的糧食和一群機智敏銳的謀士。昔日魯國重禮,隻知道以禮治國,卻忘了腳踏實地,分析形勢,最終被齊國吞並,還被強國玩弄。)

”故,以法匡正人性之惡,勖民竭力耕種,奮勇殺敵,此言得之。“

(所以,法家的做法很符合當前的時局。督促百姓耕種,保證國庫的充盈,鼓勵士兵奮勇殺敵,保證軍隊的戰鬥力,都是很正確的方針)

聽著聽著,趙政的眼中露出了疑惑之色。看不出來,眼前真的是墨家的劍客麼??

怎麼會看起來像是一個好戰分子?一個比那群法家還要好戰的好戰分子?

”然,法之一字,國之利器也。須從一而終,不可朝令夕改;須不分貴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執法必嚴,功必賞過必罰。若法不為法,則國危矣!”

(但是,法是國家的利器,用得不好,反而會傷到自己。不可被上位者所左右,不可被權勢所輕視,不可因為私情而更改。)

“阿嵐有國士之才也!”趙政的眼神越來越亮,剛才的疑惑全然掃到腦後,一把握住她的手,“可願為我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