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猶大賣主(2 / 2)

彼拉多傳齊了祭司長和官府,還有百姓,對他們說:“你們解這人到我這裏,說他誘惑百姓,我也曾將你們告他的事,當著你們的麵審問他,並沒有查出他有什麼罪來。故此,我要責打他,把他釋放了。”

眾人卻一起大喊,說:“除掉這個人,釋放巴拉巴給我們。”

這巴拉巴是個強盜⑦,在城裏作亂、殺人放火,被羅馬官府捕獲,下在監裏。按慣例,每逢節日,要釋放一名犯人。彼拉多意圖釋放耶穌,他明白祭司長和律法師要殺耶穌,是因為嫉妒他,百姓也是他們挑唆起來的。無奈眾人喊著說:“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彼拉多在鋪華石處審訊耶穌,正坐堂的時候,他夫人打發人來說:“這義人的事,你一點不可管,因為我今天在夢中,為他受了許多苦。”

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這是為什麼呢?這人做了什麼該死的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他什麼該死的罪來,所以我把他責打以後,就把他釋放。”

可是,眾人越發喊得凶,大聲地催逼彼拉多,求他將耶穌釘十字架。彼拉多見眾人態度堅決,說也無濟於事,反要生亂。就當著眾人麵,用水洗手⑧,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

彼拉多照猶太人所求的,把那作亂殺人下在監裏的巴拉巴釋放,將耶穌鞭打了⑨,交由他們去釘十字架⑩。

注釋:

①汲淪溪是介於耶路撒冷與橄欖山之間的一個小峽穀,在耶城東郊,現為一穀地。希西家當年為抵抗亞述王,曾塞此水源。今溪床大半年幹涸。

②“園子”即“客西馬尼園”,介於橄欖山半腰。是耶穌受難前流淚禱告和被捕的地方。園名“客西馬尼”是“油榨”的意思。

③削掉大祭司仆人耳朵的人就是彼得,被削掉耳朵的仆人叫馬勒古。

④大祭司認得的門徒指約翰。約翰經常給大祭司送魚,所以大祭司認得他。

⑤彼得是加利利的漁民,加利利人說亞蘭話,發音和猶太地的人不同。

⑥猶太公會是當時民間的最高法院,是宗教、政治事務的最高決策機構,權力很大,隻受製於羅馬政府,但不能宣判死刑。

⑦“強盜”在希臘原文中有“革命分子”和“亂黨”的意思。巴拉巴是著名亂黨首領。

⑧猶太人用當眾洗手表示本身清白。彼拉多當眾“洗手”,表明處死耶穌的決定與他無關。

⑨羅馬人鞭打犯人所用的鞭子,在皮條上嵌有骨頭與金屬,受過鞭刑的人很少能生還。

⑩釘十字架是羅馬人處死重犯的刑罰,極其痛苦、羞辱。羅馬公民不受此刑。

解讀與啟迪:

關於猶大賣主,舊約先知耶撒迦利亞曾以放棄牧養人之職一事,來作為耶穌被猶太人拒絕和出賣的預表。這些預表應驗在耶穌身上。

猶大賣主的三十塊錢,後來被大祭司和長老拿去買了一塊田,這塊田叫“亞革大馬”,就是“血田”的意思,直到今日還在。應驗了《詩篇》說的:“願他的住處變為荒場,無人在內居住。”又說:“願別人得他的職分。”猶大的使徒職分後來由馬提亞替代。

彼拉多是羅馬政府設立的總督,主後26年上任,管轄猶太地。總督的權力很大,可以指揮軍隊,管理財政,征收稅項,設立大祭司,審斷案件,且對百姓有生殺大權。彼拉多的行政總部設在該撒利亞,但有一行宮在耶路撒冷。耶穌受審的“衙門”就是彼拉多的府第。“逾越節”期間,猶太人來京守節,人數大增,為了避免動亂,彼拉多在耶京坐鎮。

猶大領的一隊兵應該是羅馬兵。按編製,“一隊”在希臘原文中約有六百人。羅馬駐軍耶路撒冷,若節日期間有騷動,可以就近鎮壓。大祭司或已通知過彼拉多,耶穌在群眾中的聲望可能引發暴動,所以聖殿當局可以領羅馬兵一齊捉拿耶穌。

彼得好像麥子,他的自恃是無用的糠秕。耶穌禱告時,彼得沉沉入睡;耶穌被捕時,彼得拔刀抵抗;耶穌受審,彼得遠遠地跟著,坐在敵人當中旁觀;後來又三次不認主。雞鳴過後,彼得回頭猛省,傷心痛悔,痛哭不已。彼得的軟弱跌倒很多,耶穌複活後,彼得的信心得以堅固,謙卑下來,為主所重用,成為初期教會的領袖人物,甘心牧羊主的群羊①,“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彼得和猶大同是耶穌在傳道時選召的門徒,彼得甘心為主使用,成為主重用的仆人,主後68年,羅馬皇帝尼祿迫害基督徒,彼得殉道;猶大卻為三十塊錢出賣了主,把主送上了十字架。彼得和猶大,這兩個門徒反映出人的兩種特質,個人本質的確有善惡之分:有人經過磨礪,越來越顯其光采,這是根子好的人;有人卻如大浪淘沙,潮汐過後,盡現粗劣的殘渣,這是根子惡的人。

注釋:

①此為一種比喻,“群羊”指耶穌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