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從前,衣衫是從地裏“長”出來的。
春天播種的棉花種子,到了秋天,長出潔白蓬鬆的棉花來。采回棉花,坐在午後的陽光裏,轉動咿咿呀呀的紡車,把它紡成線。梭子來回穿梭,織布機嗒嗒響個不停,把棉線織成布。
外婆說,用原野上采來的藍草或漿果,熬煮成藍的、黑的,或紅的、粉的染料。天氣晴朗的日子,給布染上色,在小河裏漂洗幹淨,晾曬在陽光清風裏。得閑的夜晚,點上油燈,裁剪衣衫。
穿上這衣衫,就把那陽光、清風和油燈下溫暖的夜晚,都穿在了身上。
我渴望也能有這樣一件衣衫,我渴望感受手工年代那種悠然、恬靜和獨一無二的創造力。我喜歡手工藝品那種特別溫情的家常味和煙火味。
我去過山裏,看到那坐在木屋裏挑花的姑娘、大嬸,眉目間那種寧靜的神情,美極了。我趕過山裏的集市,真是什麼都有啊!竹編的篾簍,手工織的花帶,繡著喜鵲和梅花的鞋墊,鵝黃色的小雞仔,在竹簍裏擠來擠去的小鵝,圓圓的糯米糍粑……簡直回到了手工年代。最叫人心動的,是人們臉上的笑容,像從山頭升起的朝陽一樣清新明亮。
寫作《申奶奶的雜貨鋪》,就是為了懷念那並不遙遠的手工年代。
手工做的紅蠟燭,一針一線縫出的衣衫,皂莢果熬製的香皂,泥製的酒罐,桃花花瓣做成的桃花糕,能織進夏日陽光的手織布……我渴望用童話描繪出手工年代的那種樸實與神奇,描繪出那種寧靜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