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仲景對古代臨床經驗的總結,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這些經驗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機理。認識這些機理,是掌握這些臨床經驗及其規律,並推廣到其他醫學領域的關鍵。疾病變化萬千,方藥不可勝計,不識機理者猶如刻舟求劍,治難中的。知病之機理,方藥隨手可得,效如桴鼓。自宋代以來,不斷有醫家為這一目的而努力,其著作已不可計數。由於中醫基礎理論自身的不完全,不少疑難之條的說理總在似是而非之間。有經驗者一見便知,不屑一顧;初入門者百讀不得其解,更難迅速應用於臨床。此書是在陰陽五行六氣一體化體係基礎上建立了整體係統論之後,對具體臨床機理進行闡釋的一部分。疾病變化不定,要掌握其變化法則,就應熟讀《素問評譯》、《探索中醫——陰陽五運六氣一體化新說及其臨床運用》,並掌握整體係統論的基本原理。若想用簡單的辦法來概述《傷寒論》機理,隻能是掛一漏萬,反而會節外生枝。讀者可逐條讀去,其法則自然顯於眼前。待你自己總結出規律後,庶可以見病知源,對臨床和理論都將有新的認識。
醫者均知六經,但對六經的本質、與六氣(體內正氣)的關係及其變化規律曆來不明確,在這裏概述以釋疑。
因為有六氣,才有六經。六經是六氣內達外布的通途。氣在脈外,血在脈內,氣行血行,所以六經雖是精氣布散的途徑,實統血脈在中。氣由天陽之氣、先天之腎氣、後天之脾氣經五髒六腑合化而成。同為一氣,為何六分之?三陰三陽也。即各髒腑氣血之量的比例不同、陰陽之質有差別,因時之旺而產生的正氣不一樣,於是形成六氣。氣機升降布散的途徑各異,於是有六經,合手足共十二經。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作用為生發;少陽之上相火主之,作用為升發;太陽之上暑氣主之(原為寒水,與陰陽升降之理相悖),作用為散發;陽明之上燥氣主之,作用為收斂;太陰之上濕氣主之,作用為化成;少陰之上寒水主之(原為火氣主之,與陰陽之理不合),作用為蟄藏,這是生理作用。此書是研究病理的,為反常之變。太陽為陽氣最充足之經,主開,行身之背,即受太陽光亮最充足之經。人受寒則外邪必需使皮毛之孔閉塞才發病。毛孔為衛氣所行,閉則陽氣最外最多的太陽之暑氣內鬱,鬱則暑氣化熱。外寒內熱,故其人發熱惡寒。但人的體質不同,素體陽氣盛者鬱則熱化,即《素問·熱論》所言之熱病,亦今之溫病;素體陽氣虛者,陽雖鬱則不從熱化,僅僅是局部化熱。後者就是《傷寒論》研究的主要對象。所謂陽氣虛,是指陰氣偏盛、陽氣偏虛,或陰陽平和,但氣血水平較低的人。
傷寒的傳變規律,是以陽氣的量和質為先後順序的,三陰三陽的排列也是以陽與陰的量和質決定的。病理與生理是一致的,可是生理之氣是和氣,其作用是正氣;病理之氣是邪氣,其作用為反常之變。太陽為開,寒邪不傷太陽就不可能出現全身陰寒盛的惡寒證。太陽陽氣最盛,鬱則暑伏,於是太陽病。所以《傷寒論》以太陽為首,暑氣被鬱則發熱,但皮毛無陽而惡寒,出現寒熱交爭之象。太陽病是否傳變,以伏暑是否化熱為依據。至於傳入何經,則以何經之陽化熱為先後。少陽與陽明一升一降,少陽之陽由少升至壯而入太陽;陽明之陽從太陽來,極而衰減入太陰,二者之陽都可能與伏暑化熱相合為病。由於陽明是太陽極而衰傳入的,太陽受邪後,鬱暑化熱傳入陽明與燥氣相合最易,一般講,受邪第二天鬱暑就會化熱,陽熱不衰必與陽明之氣相合化為燥熱為患。燥熱消耗津液,輕者為白虎證,重者為腑實證。這就是陽明病的本質。若第二日未出現陽明症狀,說明陽明之氣能衰減入陰。
第三日太陽伏熱未減,少陽升發之氣已被鬱一日,再被鬱就升發不暢,鬱陽盛就可能與太陽伏熱相合。少火被鬱則其經升發不暢,化為壯火就會使鬱陽化風,成為風火。少陽的症狀就是鬱陽化為風火為患的結果。這就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的原因,它與生理的少陽、太陽、陽明的排列並無矛盾。由於得傷寒病的人陽氣本不旺,在寒與熱的交爭中,陽氣會被逐漸消耗。水穀之氣是人體陽氣的主要來源,陽明之陽不足,邪就會傳入脾,脾陽被損就會化為陰濕出現太陰經病,所以四日入太陰。太陽之陽氣主要來源於胃氣,胃氣衰則太陽經陽氣不足,邪可傳入少陰。少陰之氣被損,上可出現水不濟火的心火偏亢證;下可出現腎陽被損的虛寒證,所以五日為少陰。膽主升清陽,風亦為陽,易鬱難損。少陰正氣不足,木火不旺;厥陰正氣不足,外寒必阻其升,此叫清金必乘。木火內鬱,化為風火,風火上炎而難出,外寒內熱。風火上下攻竄,出現寒熱錯雜之厥陰病。這就是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的來源。三陽三陰盡為一個周期。這些時間概念在判斷人體陽氣的盛衰,從而確定疾病的預後是很有意義的。譬如三陰經之正氣足,三陽經之陽就不會衰減,病邪就不會內傳。髒氣充足,氣機的升降使陽氣升多降少,陽氣不斷得到補充,陰寒之邪就會被戰勝。太陽能開,衛氣能衛外,則病自愈。從反麵看,三陰經正氣不足,三陽經陽氣不足,難於衛外,則邪氣會內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