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雲
認識江峰君是20多年前的一次筆會,那時我們風華正茂,都是醫療衛生單位的文學愛好者,做著癡迷的文學夢。
之後,聽說江峰君憑著一支靈動的筆,借著自己獨特的文字,走進了省城,開始從事與文學和健康相關的衛生文學的編輯工作,並且一幹就是近20年。其間因為作者和編輯的關係,我倆偶有一些聯係,也多次聽聞江峰君在重大事件中的獨特新聞敏感性,寫出的文章囿新聞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並多次獲獎,以為江峰君從此所寫的文章就是類似這種新聞的格式了。
後來,我們成了QQ好友,懷著好奇的目光,讀著其空間裏的文字。那些用七個字(大多是一句古詩)命名,用一個或幾個故事說事,這種獨特的表述方式竟然一點點地打動了我。那一段日子,江峰君不急不徐,每周一篇近二千字的文章,曾經也打動了像我一樣地深深喜愛他的文字的一群人,看著他們和我一樣,每周守候著他的文章,就像癡迷電視的婦人守候著每天的連續劇一樣。不同的是,江峰君的文章並非連續性,每一篇文章多半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或事件。然後他們還會為他的文章作出評論,一句句情真意切的溢美褒揚之詞,有的甚至圖文並茂,讓我深有感觸的同時,也為他感到高興,無論如何,有這麼多的朋友在意著他的文字,感動著他的感動,那是一件多麼讓人欣慰的事啊!也正是有了這麼多QQ好友的支持和鼓勵,使一向低調的江峰君萌發了要出一本書的意願,他想把自己的作品拿給更多大眾檢驗,也算是給QQ好友們一個交代。
原本在我的潛意識裏,江峰君隻是一個寫著公文,辦事拘謹的小男人,頂多隻是有點小小才華而已。從江峰君的文章中,我重新認識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思想、有品味、有抱負、有夢想的博覽古今、才華橫溢的大男人。從他的文章中,我也窺探到他內心隱秘的情感喜好,知道他是一個極愛唐詩的男人。正如他在《盛唐春色誰為主》中所寫“愛吟唐詩,愛得愛不釋手;喜穿唐裝,春秋式樣俱有;旅行長安,花時間在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尋覓盛唐的碎片;有關唐朝的詩文也一一搜來細品。愛屋及烏,連住在長安城的賈平娃和陳忠實兩位當代大家的作品,人家出一本,我就買一本讀一本,他們的文字浸染了唐詩的靈氣,閃亮鮮活。”其實,他哪裏知道,他自己的作品,同樣因為浸潤了唐詩的優美韻律而浪漫多情。譬如在他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中,他對離別的描述“那一日,煙柳斷腸處,折柳送伊人。長亭設筵,醉不成歡。此去千裏,人地兩疏,該要多沉重嗬,冷暖自知。此一時刻,餘歡未盡,離愁相繼,最是難堪事。別情繾綣中,那邊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悲莫悲兮生別離,那多愁多情的柳永,怎逃得脫這千古離愁的糾纏。”真真是把離別的意境描寫得肝腸寸斷。
每當我辛苦工作一天,打開電腦,讀一讀江峰君的文章,真的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連靈魂都要出竅了。正如他在《紅拂有知應識我》中所寫:其實,誰都有一顆私奔的心。我這裏所說的“私奔”,已經跳出男女情感的狹義,它是所有心靈渴求滋潤、情緒渴求釋放的人一種精神上的需求,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可以帶著淚水,帶著微笑,帶著希望。我感覺自己許多時候,真的是嘴角帶著微笑,心中懷著希望,讀著江峰君的優美篇章,信心滿滿地憧憬著未來。
當然,江峰君從事的是一份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工作,責任固然是相當深重,但他的內心卻十分柔軟,我們從他的文章中多半可以看到對於人文的關懷,如在《細節成敗定生死》中,他用一個患者常安差一點喪命的真實事件,呼籲醫務工作者一定要重視細節,並強調“行醫的細節,對於寶貴的生命來說尤為重要。”文尾更是生動地說明了細節的重要性,他是這樣描述的“生死攸關的醫療細節,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疏漏,後果不堪設想。優秀醫生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做好診療環節中的任何細節,把小環節做細,把細事做透,環環相扣,蚌潤珠圓。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的驚喜。”當然,我們欣賞的不隻是江峰君優美的句子,還有他關於生命的閃亮的智慧。就像他在《因病得閑殊不惡》中所寫:“透過疾病這麵鏡子,你可以發現人生的苦短,歲月的蹉跎和命運的多舛。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忙忙碌碌,不曾一刻停下思索,似乎忘記了我們在為什麼而奔波?天天在追求著幸福,時時在哭訴著痛苦。等你病了,才豁然開朗,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遭遇更大的痛苦時,你才感歎,以前的挫折根本不算什麼。這時,你便會發覺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可貴,就會感到以往孜孜以求的所謂功名利祿,隻不過是過眼煙雲,對生命中的得與失,生與死有一種全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