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老大沒那麼好當(2 / 2)

好在還有張昭。張昭給他一一分析了情勢。

首先,孫輔此刻尚未得知陰謀泄露,因此無須驚慌,現在有的是充足的時間來商議對策。

其次,孫輔是宗室中功勳卓著的元老,如果因此將其殺掉,孫氏宗族中很多人難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導致矛盾激化,不利於團結。

孫權聽張昭這麼一說,頓覺從一堆亂麻中找到了頭緒,對張昭充滿了敬佩,心裏也安定了許多。

隨後,張昭又為他謀劃好了應對之策。

孫權假裝不知孫輔的叛亂密謀,以一個不容見疑的平常理由召見孫輔。孫輔壓根兒就沒把孫權放在眼裏,自然沒有防範心理。孫權趁其不備,當麵公開密信,令孫輔大驚失色。孫權隨即宣布解除孫輔兵權,將其軟禁。

孫輔的命保住了,但他的親近幕僚卻全遭殃了,被孫權殺得一個不剩。同時,孫輔所部兵馬,也被重新整編,分割劃入其他將領的屬下。

此後,周瑜順利平定了李術。李術本人被斬首示眾,他的部曲也被遷移到他郡。

孫權的運氣著實不錯,在立足未穩的時候,有忠心耿耿的張昭周瑜幫他維持,總算是度過了驚濤駭浪般的第一關。從此,這兩人也贏得了孫權發自內心的尊敬,他以最隆重的師長之禮來對待這兩位托孤重臣。

但是,自卑的人,往往特別敏感。這接連三起叛亂事件歸納成三個字就是“不服氣”。無論是孫暠,還是李術、孫輔,都是出於對孫權能力的懷疑而滋生異心的。外部的頻頻質疑自然會引發了孫權強烈的自我質疑。他開始苦苦思索,為什麼長兄孫策能夠得到一致的擁護,而自己卻不能服眾,得不到認同呢?

群體對身處其中的個體的認同至關重要。缺少群體認同的個體,很難在群體中維護自尊、保持自信,更不用說獲得其他個體的擁戴而開創事業了。

孫權既然登上了這個位子,當然是不想辜負兄長重托,要好好幹一番事業的。但連續幾起源自群體內其他個體的強烈質疑,讓孫權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被整個群體接納。雖然跳出來叛亂的隻有三個人,但一定還有更多的人,躲在角落裏,竊竊私語,等著看自己的笑話。孫權內心的傲氣被激發出來,他毅然決定,一定要改變這一不堪的現狀。

很多時候,打擊與挫折並不是壞事,反倒可以幫助一個人看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如果能夠以此為契機而加以改進補善,就更是好事了。

一個人在無助時,往往會為自己設定一個偶像,並通過對偶像言行的模仿來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引。孫權此刻就有一個現成的偶像。這當然就是他威震江東的長兄孫策了。

孫策以他淩厲的風姿和不俗的功績,早就設定了江東“榮譽文化”的核心內涵了。所謂“榮譽文化”,就是指強烈地關注堅韌性、男子氣概,以及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進行報複所帶來的榮譽感。具體地說,孫策所設定的江東榮譽文化就是:一馬當先,奮不顧身;勇於殺戮,決絕無情。

從此前的表現來看,孫權和孫策相比,簡直就像是兩個極端。現實的重大挫折讓孫權認為,自己所處的這一端是錯誤的,明顯不符合江東整個群體對自己的期望。所以,他決定要徹底改弦易轍,向孫策所處的那一端靠攏。凡事都要以孫策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凡事都要以孫策的行為模式來實行。

這兩個“凡事”豈不是讓孫策還魂複生,重新統治江東,而孫權則成了沒有靈魂的“活死人”了?正所謂是,有的人活著,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在內心的強烈自卑和外部的強大壓力的共同驅使下,急於獲得群體認同的孫權,以他此刻的智識程度,隻能選擇在“全盤孫策化”的大道上飛奔疾馳。

可是,這還是當初孫策選擇另類的孫權接班的本意嗎?如果孫策要選和自己如出一轍的繼承人,為什麼不直接選擇更加酷似自己的三弟孫翊呢?

心理感悟:偶像是填補自信不足的底料。

榮譽文化強烈地關注堅韌性、男子氣概,以及對自己受到的不公和侮辱進行報複所帶來的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