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曹丕,見孫權寫信之後,並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不由惱羞成怒,下達了攻擊的命令。但是,東吳早已有備在先,曹魏大軍無力前進,僵持數月後隻能黯然退兵。
孫權又借著曹丕進攻的大好良機,忙中偷閑,自建年號為“黃武”。孫權的吳王本來是曹丕封的,如果曹丕不主動討伐東吳,孫權是沒有理由擅改年號的。現在,得了曹丕的“助力”,孫權就可以名正言順不再遵奉曹魏的“黃初”年號了。
孫權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他看見曹丕、劉備各稱帝號,眼熱不已。孫權本來就看不起曹丕,劉備也剛剛被孫權打敗了。孫權難免會想:“既然他們都能登基稱帝,我孫權為什麼就不可以呢?”在夷陵之戰勝利後,孫權已經完全占據了荊州、揚州、交州三州的土地,而劉備隻剩下了益州一地。就實力對比而言,孫權顯然比劉備更有資格稱帝。(天下十三州,除屬於幽州的遼東郡為公孫氏所占之外,其他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冀州、並州、涼州以及洛陽所在之司隸等八州均為曹魏所有,曹魏仍是三分天下的最強者)
不過,熟諳“玉女心經”的孫權,還是選擇了暫且忍耐。他策略性地按捺住了自己勃勃愈發的雄心,隻是先邁出了自立年號的小小一步。這一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登門檻策略”,既可以讓自己向著終極目標推進一步,又不致於即刻擊穿曹劉雙方的底線,而招致兩頭夾攻。
孫權的這一考慮,極為英明。如果他選擇一步到位稱帝,曹丕不堪忍受他的公然背叛,必然會再次舉兵相向。而劉備一方,以繼承漢祀為己任,決不允許任何他人自立為帝。隻要孫權一稱帝,蜀漢必然將他視為和曹丕同一類型的亂臣賊子而痛加鞭撻。事實上,孫權即便再忍耐七年後才登基,蜀漢內部依然有人對此持激烈反對的態度。
在長期的博弈事件中,孫權深刻認識到,東吳決不能與曹劉兩方同時為敵,必須根據情勢需要,打一個,拉一個。至於打哪一個,拉哪一個,則靈機而定。
在這風雲變幻的兵荒馬亂中,曹劉雙方對於孫權自建年號一事,沒有表現出激烈的反應。孫權的登門檻策略由此取得開門紅。
老天對孫權實在是太眷顧了!這一陣子,他的風頭確實很順,在接連擊敗了劉備和曹丕後,又一個好消息傳了過來——劉備在白帝城因為痢疾不愈而病危了!
劉備這個顛沛流離了一生的梟雄,最終沒能在白帝城挺過人生的最後一場危機。他在將兒子劉禪托孤給丞相諸葛亮之後,悄然離世。
對孫權來說,劉備的去世意味天下英雄再無他的敵手了!孫權在滿懷興奮中邁進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這一年孫權剛剛四十一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大好年華。如今,孫權已經對相術大師劉琬的論斷深信不疑。他確信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以及更加美好的未來。這樣的預期自然讓他徹底放鬆了下來。畢竟,從十九歲猝然繼位,一連二十多年,孫權都是在接連不斷的恐懼與擔憂中度過的,也確實該停下來歇一歇了。但是,對於一個有望建立雄圖大業的人來說,過早地失去敵手真的就是好事嗎?
孫權還是有點得意忘形了。他召集群臣,在武昌城外靠近長江的釣台上大擺宴席,以慶祝接踵而來的勝利。
主上的放縱,自然會加劇屬下的更加放縱。孫權舉杯痛飲,不顧形骸,東吳群臣上行下效,更為放浪。這一場酒宴,隻喝得君不君,臣不臣,個個東倒西歪,大呼小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