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Freud。S,1856-1939)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家之一。其精神分析學說作為精神疾病治療的一種理論和技術,因強調精神疾病的心理原因而不是器質原因、強調精神分析療法而不是物理或化學療法的運用而成為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重要一派;作為一種心理學學說,因拓展了主流的學院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與方法、突顯了潛意識及本能特別是性本能的作用而成為20世紀頭50年心理學的“第一思潮”;作為一種社會人生哲學,因將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推廣運用於社會、人生問題而極大地影響了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的理論與實踐。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Fromm。E,1900-1980)曾將他與馬克思、愛因斯坦一起視為現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弗洛伊德本人亦認為其學說乃是繼哥白尼、達爾文之後對人類自戀錯覺的又一次打擊,是科學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因此,深入、準確地研究弗洛伊德的學說,區分其精華與糟粕所在,不僅是完整把握西方心理學發展脈絡之必需,於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學等諸多領域的理論建設也不無助益。

正如書名所示,《精神分析引論》乃是了解、研究弗洛伊德學說的一部入門性讀物。該書由弗洛伊德1915-1917年兩個冬季在維也納大學介紹精神分析的講稿組成,是其著作中除《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外流傳最廣的一部,也是其思想在經曆了早期發展後逐漸向後期過渡的一部代表作。在撰寫此書之前,弗洛伊德先後出版了《癔症研究》(1895)、《釋夢》(1900)、《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詼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係》(1905)、《性學三論》(1905)、《精神分析五講》(1910)、《圖騰與禁忌》(1913)等著作,確定了精神分析的兩大理論前提即潛意識論和泛性論,對夢、失誤動作、神經症等亦提出了精神分析的解釋。精神分析學說在經曆了人們最初的冷落、批評和敵視後已逐漸為人們接受、歡迎,並轉化為精神分析運動。榮格、阿德勒也已因與弗洛伊德觀點相左而分道揚鑣。1914年《精神分析運動史》的出版乃弗洛伊德思想進入後期發展的分水嶺。《精神分析引論》則真實再現了這一轉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狀況。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全麵而係統地介紹了精神分析的早期研究成果,同時也展示出弗洛伊德此時正在醞釀著的一些新觀念,如對自我的分析、對現實原則的強調,以及對“潛意識”一詞的多重含義所造成的困難的認識等。正是這些觀念,預示了此後弗洛伊德的《超越快樂原則》(1920)、《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與本我》(1923)、《精神分析引論續編》(1933)、《精神分析綱要》(1940)等著作的出版,進而完整地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學說及對夢、神經症等的新解釋。顯然,《精神分析引論》並未詳盡無遺地展現弗洛伊德的全部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是我們了解、研究弗洛伊德思想之不可不讀的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