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老教師”到“教壇新秀”——我的專業成長之路(1 / 2)

馮娟,女,1982年10月生,一級教師。現任教於寧波東海實驗學校,擔任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

在工作上一直兢兢業業,力求在專業發展上有所破,有所得。近年來,執教多節校級區級公開課,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另有多篇論文和小課題被收錄或發表。2010年12月獲區教壇新秀評比一等獎,同期獲區班主任論壇二等獎。2011年4月,獲市教壇新秀評比三等獎。2012年4月,論文《播一顆詩歌的種子》獲區論文評比一等獎,市論文評比二等獎,省論文評比三等獎。2013年11月,跟阮琦老師共同撰寫的調研報告《小學語文積累現狀調查及對策》獲寧波市二等獎。2013年12月,課例《狼大叔的紅燜雞》獲寧波市閱讀指導課評比二等獎,該教學設計同期獲浙江省優秀閱讀指導設計三等獎。2013年7月入圍寧波市首批“卓越工程”培訓對象。

剛剛,送走了我在東海的第一屆畢業生。整理思緒,驀然發覺,六年的時間就這麼一晃而過。六年,對於整個曆史長河來說,不過滄海一粟,但對於我這個調入東海的“老教師”來說,意義非凡。

六年前,作為已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我成為了一名“新”東海人。初入東海,緊張的節奏,先進的理念以及每個老師緊張忙碌而又有條不紊的工作狀態,給了我很大的壓力,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混沌狀態後,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在原來的單位裏學到的那些經驗和方法,不但沒有給我的教學和工作帶來幫助,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成了我的禁錮。要想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就必須拋開原有的一切,從頭開始。可八年的教學經曆、習慣和理念已經在心裏烙下了印,不是說抹去就能抹去的,要想跟初出茅廬、像白紙一樣的新教師一起成長,談何容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多久,東海作為區內一流學校的強大優勢就凸現了:師徒結對,東海學堂,“揚帆起航”杯教學展示,青年教師“衝浪”計劃,專家看課堂,名師麵對麵……此時,我慶幸自己能加入東海這個大家庭,所以我充分把握住每一次學習機會,努力提升專業素質,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一、求知若渴,理念先行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強烈衝擊下,學習對一個教師而言已不再有階段性的界定,已成為教師的“終身大事”。尤其對於我這樣還處於“半吊子”狀態的老師,無論從教學還是教育的角度出發,都應有“求知若渴”的積極心態。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學生一碗水,教師一桶水”的觀念已不再適應現代教師的要求,學生需要的是一桶新鮮的“活水”。在教學中我除了駕馭教材外,還積極閱讀專業書籍,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從思想上先武裝自己。

過去的六年裏,我堅持每年認真閱讀專業書籍三本以上,訂閱專業雜誌一至兩份。在過去的兩千多個日子裏,我堅持每天做到“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是:今天,你閱讀了嗎?

二、專業引領,同伴互助

我積極參加區裏組織的各項教研活動,聆聽教研員專業引領,並思考自己的教學行為,認識存在的問題,真正理解“為什麼這樣做”,同時感悟“我該怎麼做”。我在學習的基礎上,吸收了先進的課堂理念,並轉化為自己的實踐操作,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

我校開展老師之間的師徒結對活動,由有經驗、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和我們年輕教師結對子,讓我們這些新教師少走了不少彎路,更快地成長。我的師父阮琦老師可謂資質高教學經驗豐富。一些教學設計思路,我有時候理不清,但一經她的點撥,立刻就能茅塞頓開,有種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快感,愜意!她身上有太多東西是我亟待學習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思維的敏銳,對語言的敏感,舉一反三能力……她的課給我的感覺是思路清晰,能巧妙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並順理成章地給出重要結論。這些年來,她將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管理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我,使我迅速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