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兒,大學學曆,中學高級教師,北侖區曆史與社會學科骨幹教師,2011年8月加入東海。曾獲北侖區教壇新秀、北侖區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從教以來,始終堅持“輕負高質”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努力使曆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為學生“今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同時有多篇論文在省市各級評比中獲獎。
人生格言:學習著,工作著。
人生教育格言:欣賞自己的學生,與學生一起欣賞知識的魅力。
曆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課程,綜合性是其課程性質之一,《曆史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再次明確了這一課程性質。同時增加了“以曆史和地理為基礎”的提法,整合人文社會科學內容。2012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曆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科書,遵循課程性質,體現了“以地理知識為基礎,整合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課程設計思路。
“以地理知識為基礎”,就離不開對“讀圖能力”的培養。隻有在提高學生識讀各類地圖能力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真正學到基礎的地理知識。隻有在學好基礎的地理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更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活動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係。
學生“讀圖能力”(即“學會從各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訓練往往是教學的難點,特別是教材中一些蘊藏地理基礎知識的專業地圖。因為七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在讀圖時容易停留在點上而不能自連成“線”,容易看到表麵的信息而沒有意識到挖掘深層的信息。七年級學生善於從各種大眾媒體中獲取知識,知識麵有豐富的一麵。但七年級學生日常的社會實踐活動比較少,能直接從社會中獲得的經驗不是很多,這是他們缺乏的一麵。
曆史與社會學科貼近社會,貼近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是教學的一個優勢。所以教學難點突破中應該尋找“與學生經驗對接的素材”,尋找與專業地圖“對接”的直觀素材,這樣原本漂浮在學生腦海中的零散知識,會成為新知生根的“土壤”,成為新知構建的根基。下麵就結合2012年6月第1版的人教版《曆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教科書第二單元《氣象萬千》一課,重點談談在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這類難點的突破策略。
策略一:從“圖”到“文”,“看圖說話”
從直觀感受到抽象名詞——兩組“動植物找故鄉”圖,說說“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名稱及分布”
要理解“氣候的影響”必須讀懂《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而讀懂《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必須調用學生對氣候的已有感受,從七年級學生特點和能力出發,教師設計了“為北極熊找故鄉”的導入環節,先從“直觀入手”,再對寒帶氣候類型有“抽象認識”。
導入:你能在下麵的《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中為極地館的北極熊找到“故鄉”嗎?
(對北極熊這個特色鮮明的動物,學生能很快找到它的“故鄉”,這應該是學生平時的閱讀麵或參觀“極地館”的經曆發揮了作用。)
問:你能根據圖片說說北極熊“故鄉”的氣溫特點嗎?
(學生一開始說“冷”。老師追問,它的“故鄉”是現在比較冷嗎?學生說,是冬天比較冷,後來才有學生說,應該是全年比較冷。也充分說明學生對不同氣候類型的特點的直觀認識是有限的。老師小結:“那就用‘終年寒冷’來概括了”。)
讀懂《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不是一步就能完成的。所以從直觀到抽象,分好幾步來解讀《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導入環節結束後,
問:“我們家鄉的氣溫特點與‘北極熊故鄉’有什麼差異呢”?
(學生這下能說了,是“冬冷夏熱”。)
活動:你能給四幅圖片中的“動植物找故鄉”嗎?要求與對應的氣候類型連線(見圖3),要說明選擇的理由。
(從寒帶氣候,到家鄉的亞熱帶氣候,再到熱帶的氣候,氣候特點區別比較大,便於認讀,這是設計的第一個理由。熱帶的四種氣候進行比較,認讀,找到共同點和不同點,即都是終年高溫,然後就是降水的區別,不但能幫助更好理解熱帶四種氣候類型,更能順利得出氣候的兩大要素——氣溫和降水,不是告知,而是真的是從圖上讀出來。)
策略二:從“文”到“圖”,“自圓其說”
用抽象印證直觀,根據“氣候特點”解讀氣候類型
對七年級學生而言,讀懂“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是難點。如果學生根據之前為四幅圖片中的“動植物找故鄉”的理由,把針對各幅圖片對應的氣候特點的文字表達轉換成圖片,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這樣掌握到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解讀能力是能遷移的,可以用於後麵對“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識讀、比較,提高自己對“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解讀能力,從而掌握認識氣候的工具之一,能在不同地區的氣候類型分布圖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