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11)(2 / 3)

2.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製約作用

社會分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同時,社會分工也是人的片麵發展的根源。正如薩伊所說:“在分工中,那個產生善的原因同樣也產生惡。”社會分工一方麵將片麵的個體能力整合成全麵的人類能力,但是,社會全麵能力的形成也是以個人能力的片麵發展為代價的,這就是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製約作用可以從分工的兩個方麵來說明:

(1)從分工的勞動方麵看社會分工限製人的發展

社會分工使個人的活動、社會交往、能力、需要的發展異化、片麵化、畸形化,人的勞動從而呈現出謀生性、固定性和物役性,而人的類本質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因此,共產主義應該消滅自發分工,在勞動形式上使人類活動達到豐富性、完整性。

首先,社會分工使個人被限製在狹小的活動範圍內,使個人的勞動能力以及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片麵和畸形的發展。

分工造成了社會活動的固定化和個人的發展片麵化、畸形化。在這種社會分工條件下,由於勞動者的活動終身固定於狹小的範圍,因而使個人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具有極大的片麵性,個人的發展是畸形的。自發分工包括城市和鄉村的分工,使得城市和鄉村都片麵地得到發展,從而使居住在城市和鄉村的人都得到片麵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城市動物”和“鄉村動物”。自發分工還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分工,使得體力勞動者“四肢發達”而缺乏科學文化知識,而腦力勞動者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缺乏實際的技能和技巧。這種社會分工雖然擴大了社會總勞動,但卻使勞動者個人的勞動片麵化。“現代社會內部分工的特點,在於它產生了特長和專業,同時也產生職業的癡呆。”

活動和社會交往的片麵化導致了能力的片麵化,在社會分工條件下,由於勞動者的活動終身固定於狹小的範圍,因而使個人的知識、技能具有極大的片麵性。社會分工把人固守在特定的勞動領域和職業上,屈從於它們,使人失去了肉體和精神的自由。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既定的、專屬的活動領域,這樣就限製了他,使他擺脫不了,他隻能一輩子是獵人,是漁夫,是牧人,或是藝術家、文學家、教師和醫生。由於分工的結果,天才隻是集中地表現在個別人身上,而其他人的藝術才能無法發揮。勞動在這裏完全喪失了事業的性格,使終生從事少數簡單工作的人,根本沒有發揮悟性的機會。正如艾愷所言:“現代化——它的所有側麵——端賴於效率的邏輯,也就是分工。隨著專業化的深進,人們不再是機器的主人,而成了它的受害者。工作變得越來越單調,也更進一步地剝奪了工人其作為人的種種能力的發展,其他能力也日漸萎縮。”分工的發展是與個體能力的單一化齊頭並進的。在18世紀,亞當·斯密的老師弗格森就說:“組成工業民族的個人,除了自己的手藝以外,在其他一切事情上完全是外行”。此後不久,法國人勒蒙特也感慨地說:“我們十分驚異,在古代,一個人既是傑出的哲學家,同時又是詩人、演說家、曆史學家、牧師、執政者和戰略家。這樣多方麵的活動使我們吃驚。現在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築起一道藩籬,把自己束縛在裏麵……這樣一來,人是縮小了。”

席勒一方麵歡呼人類在19世紀的偉大發展,另一方麵又看到人類的進步是以個體能力的片麵發展為代價的。他預感到工業化將對人的整體性造成威脅,使人“碎片化”。他拿古代希臘人作為完整的人去同現代人作對比,他熱情歌頌了古希臘時期人們的“全麵”發展:“我們的運動員比奧林匹亞運動會上的優勝者跑得更快,我們的數學家比阿基米德算得更細。但我們能否找到一個融傑出的政治家、曆史學家、哲學家、戰略家、演說家和牧師為一身的現代人,能否讓現代人與古希臘人一對一地進行一場生活能力的全麵比賽呢?”席勒還將古希臘與現代人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對比:“人類現在的形式與過去的、特別是希臘的形式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們看到,他們既有豐富的形式,同時又有豐富的內容,既善於哲學思考,又長於形象創造,既溫柔又剛毅,他們把想像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結合在一個完美的人性裏。……試問,有哪個單個的近代人敢於走出來,一對一地同單個的雅典人爭鬥人的價值?……現在,國家與教會、法律與道德習俗都分裂開來了:享受與勞動,手段與目的,努力與報酬都彼此脫節。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一個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隻好把自己造就成一個碎片。”勒蒙特所說的情形,在現代有了更突出的發展。以今天的學術發展為例,分工所造成的學者之間的話語隔膜與範式衝突不僅嚴重束縛了學科的發展,也造成了學者過於專業化的發展。在西方的大學教育製度逐漸向世界的其他地方擴展滲透的過程中,所有學科的研究與教育都深深打上了這種片麵發展的烙印。這種烙印的表現就是,各個學科逐漸地相互分離,他們之間的科際界區日益明晰,學術研究在逐漸深入和精密化的同時,學者的視野卻越來越局限和束縛於一個單一、逼仄和孤獨的領域中,各種學科之間的對話正在逐漸演化為各個學科之間相互的隔膜與冷漠以至於對立。這種知識生產的製度與西方的工業生產的製度有驚人的相似:工業被劃分為越來越細密的產業網絡,人們之間表麵上在細密分工的壓力下加深了相互依賴的程度,但是也同時加深了彼此在知識上的隔膜與仇視,每個產業中的細胞(如廠商和技師)可能終其一生都隻是諳熟知識領域中極其渺小的一個部分,這是現代社會分工的奇跡,也是分工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