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混合型國際分工體係的逐漸形成。混合型國際分工體係的逐漸形成是這一階段國際分工的重要特征。知識經濟的到來標誌著世界生產力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世界生產力的縱向和橫向發展不僅改變了世界的經濟結構,而且也改變了以世界性工農業經濟對立而表現出的垂直國際分工體係和大工業時代局限於發達國家之間工業部門內部的水平分工體係。科學技術進步為國際分工向縱深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使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加入到國際分工的行列中來,它們中間不僅有發達國家,也有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接近、經濟結構相類似的國家間進行水平型國際分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進行垂直分工,構成了縱橫交錯的立體混合型國際分工體係。知識經濟條件下世界生產力的縱深發展使發達國家工業生產內部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技術集約程度高的工業部門,在發達國家工業生產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展這些技術密集程度高的部門,往往需要巨額資本、很高的科研費用、龐大的生產規模和高精尖的技術設備。這一切已日益超出了一國單獨發展的能力,要求跨越國界地組織經濟。而生產力的發展也使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國際分工的行列,它們一般具有勞動力和資源等方麵的優勢。發達國家之間的水平型分工可以充分地利用彼此的先進技術和知識,發揮各國不同技術素質的優勢。而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垂直分工,使某些工業產品的生產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通過高精尖工業與一般工業的分工、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分工,可以有效利用這些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
再次,科學技術成為促進社會分工發展的最革命的因素。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工出現兩大特點:一方麵,勞動分工結構的變更極其迅速,尤其是在當代一些發達的國家中,舊的產業部門在不斷衰亡,新的產業部門、新的勞動領域不斷地產生和拓展,社會分工規模呈現出明顯的擴大化趨勢;另一方麵,社會分工也呈現出一種日益細微化、複雜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而伴隨著社會分工沿著細微化、複雜化、擴大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趨勢,生產日益社會化和國際化,經濟日益一體化,人類社會日益突破了傳統的社會分工造成的狹隘格局,大大推進了人類社會的全球化的進程,而這種全球化的進程向人們提出了實現自覺地、全麵的社會化協作和社會分工的客觀要求。
2.全球化為社會分工提供的機遇
全球化時代社會生產力的各個方麵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而這些方麵的發展都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其中以科學技術與社會交往為甚。
(1)科學技術對社會分工的影響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的到來,在促進社會分工發展的諸因素中,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最根本的決定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了社會分工的內容與形式。社會分工總是在一定科學技術條件下展開的,它是依據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生產資料狀況、對勞動過程的合理分割以及勞動者的優化組合而展開的。因此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科學技術,就會有什麼樣的分工形態。手搖紡車、蒸汽驅動的騾機與微機控製的紗車,對紡紗工的素質、數量、動作等方麵的要求是各不同的,所形成的分工形態也大相徑庭。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分工形式也必然發生相應的改變,這些都將對人的發展造成影響,表現為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