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伊始,李嘉誠既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又沒有很高的學曆,更沒有特殊的人際關係,但最終卻在商界順利打開局麵,事業步步發達,發展成了世界級的富豪,他所依靠的,從根本上說就是他為人處世的功夫。
建議二十:人品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人品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遵守道德規範是經商的重要前提,也是我為人處世的基礎。要知道,德高才能望眾,望眾才能生財。
人品不能當飯吃,但人品是立身之本,對事業的成敗影響頗大。一個人品欠佳的人,誰也不願與其合作共事。
世間的人,人品各個不同,用單一的道德標準品評人,分出好人、壞人,並不一定公平和正確。人或誠實或虛偽,一時之間,很難分辨。但隨著時日的增長,兩者分界逐漸明顯,一個人是誠實還是虛偽,其日常的言行舉止,總會有所表現。
李嘉誠很重視人品的高下,一個人僅僅才華出眾是不夠的,還要有上等人品,他喜歡誠實的人,對那種做事自私、不夠誠實的人,盡管他十分聰明,也會請他走人。
李嘉誠的這種態度來自於童年時代的一件往事。
那是1943年的冬天,這個冬天深深地刻在他的記憶深處,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
當時,父親的去世使李嘉誠對那滲透他、幼弱的身軀,由肉體直至心靈深處的酷寒感到不堪忍受,更使他覺得整個世界像一座巨大且黑暗的冰窖,似乎人世間的最後一絲熱氣也被父親帶走了。
然而,即便是這樣,他還是咬緊牙關、鼓足勇氣,希望自己能夠帶領全家平安地度過這個肅殺淒涼的冬天。
為了安葬父親,李嘉誠含著眼淚去買墳地。按照當時的交易規矩,買地人必須付錢給賣地人之後才可以跟隨賣地人去看地。賣給李嘉誠地的,是兩個客家人。李嘉誠將買地錢交給他們之後,便半步都不肯離開,堅持要看地。
那兩個賣地人走得很快,李嘉誠一步接著一步地緊跟不舍。然而,不幸的是賣地人見李嘉誠是一個小孩子,以為好欺騙,就將一塊埋有他人屍骨的墳地賣給他,並且用客家話商量著如何掘開這塊墳地,將他人屍骨弄走……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李嘉誠聽得懂客家話。他震驚地想,世界上居然有如此黑心、如此掙錢的人,甚至連死去的人都不肯放過;想到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即使現在將他安葬在這裏,九泉之下的父親也是絕對得不到安眠的。而且,李嘉誠也深知這兩個人絕不會退錢給他,但他還是告訴他們不要掘地了,自己再另找賣主。
買地葬父的幾番周折,深深地留存在李嘉誠的記憶深處,使他不僅受到了一課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真實麵目的教育,而且對於即將走上社會、獨自創業的他來說,這是第一次付出沉重的代價所吸取的相當痛苦的教訓,也是他所麵臨在道義和金錢麵前如何抉擇的第一道難題。這促使李嘉誠暗下決心:不管將來創業的道路如何險惡,不管將來生活的情形如何艱難,一定要做到生意上不能坑害人,在生活上樂於幫助人。
李嘉誠覺得,一個人的成功不在於他獲得了多少財富,也不在於他做了多大的官,而最主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修煉。品德是心靈之根本。品德構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隻根據法律或行為守則去判斷是非。正直、誠實、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們麵臨重要抉擇之時便成為我們成功與否的首要因素。
事實證明,良好的品德風範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人生須以品德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滿足。
建議二十一:知恩圖報,以善從商
一定要有感恩的心。受到別人的恩惠,就應當設法回報。要知恩圖報,以善從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知恩圖報,以善從商,是李嘉誠商業生涯的準則,也是他為人處世的一條準則。即使後來在股市上影響較大時,他也始終屬守善意收購的原則,從不強人所難。將刀光劍影化作和風春雨,皆大歡喜,這樣他覺得心裏會舒服些。曾經有人戲稱,要挫敗李嘉誠的收購計劃很簡單,隻要說一聲“我不願意”就可以了,他絕對不會強人所難的。
李嘉誠之所以能在為人處世中堅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與他早期職業生涯的一段經曆有關。
14歲時,李嘉誠在港島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一份工作。
茶樓是一個濃縮的社會,三教九流,無所不容。他心想,絕不能放過這個了解社會、學習社會的絕佳場所和機會。
在努力幹好每一件事的同時,李嘉誠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功課。其一是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等,然後找機會驗證。其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之餘掏腰包。
茶樓也是一個生意信息場所,李嘉誠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到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
可是,在這間茶樓,出現了一次使他終生難忘的“飯碗危機”。
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談生意經,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聽到大夥計叫喚,李嘉誠才慌裏慌張地持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結果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當初進茶樓是頂一個小夥計的空缺。那個小夥計犯的是他同樣的過失。
李嘉誠當時深感事情不妙,嚇得一臉煞白,呆若木雞。
老板立即跑過來,正待斥責他,不料那茶客卻為他開脫說:“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後,老板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定就能大事化小。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板夥計都難做。”
母親知道後,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誡李嘉誠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後來在五金廠,李嘉誠深受老板器重。但是,不久他看到了鍍鋅鐵桶的窮途末路以及塑膠製品的蒸蒸日上。於是,他決定“跳槽”。
雖然李嘉誠對五金廠的老板深懷感激,但也不能自己埋沒在沒有多大前途的五金行業,最終他選擇了蓬蓬勃勃的塑膠業。
臨走時,李嘉誠對五金廠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當時告訴老板,辦企業重要的是審時度勢。五金廠要麼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要麼就調整產品門類,占領塑膠製品不能替代的空檔。
可是,當時老板並沒有聽取李嘉誠的建議。果然,五金廠一度奄奄一息,瀕臨倒閉。得知這個消息後,李嘉誠專程回到五金廠找到老板,建議老板立即停止生產鍍鋅鐵桶,而改為生產係列鐵鎖。
其實,李嘉誠一直關心著五金廠的前途。一來他要驗證自己的眼光,二來五金廠待他不薄,而他卻跳槽而去,心中總有歉疚,總惦記著找機會報答。
因此,李嘉誠一直在方便的時候不忘了解著五金製品的市場行情。他當時已掌握了鐵鎖緊俏的信息,另一方麵,還沒有哪一家五金廠專事生產鐵鎖,不存在其他同業的競爭。
一年後,一度愁雲慘霧籠罩的五金廠煥發了勃勃生機,盈利豐厚。
同學們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愛人者,人恒愛之。要知道,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回報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友好地對待他人,你的人生必定是成功而快樂的。
建議二十二:做人的前提是誠信
做人的前提是誠信,一是要誠實,二是要守信。糟蹋自己的誠信無異於在拿自己的人格和事業作典當。
誠信,簡而言之就是誠實守信,它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們一味地虛偽,換回來的隻會是利益相關之下的交情。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要靠自己的坦誠,也就是說要以真誠待人,拿出自己的真心,先及其他人的利益,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誠實是做人之本,有些年輕人可能會認為成功人士的成功來自於他經商技巧的精妙,而實際上,誠實更是他成功的主要條件。
人最可寶貴的品格就是誠實,沒有誠實的品格,熱情就會變成逢迎,謙虛就會變成虛偽。反之,以誠待人則有義,於是朋友如雲,機遇迭至,成功自然不在話下。
在學校裏上學,真誠地對待自己的老師和同學,跟大家和睦相處,學校生活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習也會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享受。而那些不誠實的人,隻會陷入困惑之中,無法跟他人和睦相處,最終將自己孤立起來。老師不喜歡他,同學不願意跟他共事,在學校裏不斷失去機會,受傷的總是他自己。
沒有人喜歡不誠實的人,沒有誠實的品性,必將受到所有人的排斥和孤立。
一個年輕人如果希望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他首先要獲得周圍人對他的信任。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如何獲得他人信任的方法,真要比獲得千萬財富更足以自豪。
守信是以誠實為基礎的。隻有誠實的人才有可能恪守承諾。
有些年輕人開始經商時,常常有這樣的看法,即認為一個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一個有錢的人、有雄厚資本的人,就有信用。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與百萬財富比起來,高尚的品格、誠實守信的性格要高貴得多。
誠實守信是一種人格名譽。任何人都應該努力培植自己良好的名譽,使人們都願意與你深交,都願意竭力來幫助你。一個明智的人一定要把自己訓練得十分出色,不僅要有做事的本領,為人也要做到十分的誠實和坦率。
人格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資本。要知道,糟蹋自己的誠信無異於在拿自己的人格做典當。
所以,欲做一番事業的青年學生必須注意自我修養,建立起良好的聲譽;行動要忠實可靠,做到言出必有信,與人交往時必須誠實無欺——這是獲得他人信任的最重要條件。
誠信就像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十字路口,不同的方向選擇,決定著你不同的人生境況:成功或失敗。
誠信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每一個人或企業都可以宣稱自己有多麼高的誠信,但惟有行動才足以證明他的所言不虛。
一個人一旦失信於人一次,別人下次再也不願意和他交往或發生貿易往來了。別人寧願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願再找他,因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會生出許多麻煩來。
很多人能獲得成功,靠的就是獲得他人的信任。但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對於獲得他人的信任一事漫不經心、不以為然,不肯在這方麵花些心血和精力。這種人肯定不會長久的發達,可能過不了多久就要失敗。李嘉誠十分誠懇地拿一句話奉勸想在商業上有所作為的青年人:你應該隨時隨地地去加強你的信用。一個人要想加強自己的信用,並非心裏想著就能實現,他一定要有堅強的決心,以努力奮鬥去實現。隻有實際的行動才能實現他的誌願,也隻有實際的行動才能使他有所成就。也就是說,要獲得人們的信任,除了一個人人格方麵的基礎外,還需要實際的行動。任何一個大學生在剛跨入社會做事時,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立即得到別人的信任。他必須發揮出所有能量來,在財力上建立堅固的基礎,在事業上獲得發展的成就。然後,他那優良的品行、美好的人格總會被人們發現,總會使人們對他產生完全的信任,他也必定能走上成功之路。
一個企業的開始意味著一個良好信譽的開始。有了信譽,自然就會有財路,這是必須具備的商業道德。就像做人一樣,忠誠,有氣節,對自己所說出的每一句話、做出的每一個承諾,一定要牢牢記在心裏,並且一定要能夠做得到。
如果要取得別人的信任,你就必須做到恪守承諾。在做出每一個承諾之前,必須經過詳細審查和考慮。一經承諾之後,便要負責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難,也要堅守承諾,貫徹到底。
當你建立信譽之後,成功、利潤便會隨之而至。
在商場上,諸色人等都有。當中一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即使是說了、承諾了,也因為怕負責任,就隨便違背自己的承諾。短期內他們可能是得益者,減少了他們恪守諾言的麻煩。但短期的利益並不重要。我們要眼光遠一點,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是要看我們能否建立一個長期的信譽。隻要我們能夠做到言必有信,一諾千金,建立起令人信任的聲譽,我們就可能有長遠的成就。
建議二十三:做生意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做生意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賺的錢應該賺,不過要合理合法。可以想辦法賺到最後一分錢,但是不能傷天害理。
一件合法、有大錢可賺,大家爭破頭皮的生意送到你麵前來,你做不做?絕大多數人恐怕毫不猶豫:拿下。可是,如果李嘉誠認為當這樣一樁生意與他的做人原則有衝突時,他的選擇隻有兩個字:放棄。
李嘉誠做生意的原則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賺的錢應該賺,不過要合理合法。可以想辦法賺到最後一分錢,但是不能傷天害理。
當時李嘉誠在巴拿馬國投資,擁有集裝箱碼頭、飛機場、旅館、高爾夫球場以及大片土地,成為當地最大的海外投資商。巴拿馬政府為表示感謝,拿出很多商人求之不得、一定可以賺大錢的賭場牌照,作為酬謝的禮物。麵對送上門的錢財,他卻婉言謝絕,對他們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去做。
巴拿馬總理找到李嘉誠,說:“你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有三家旅館,隨便你放在哪一家都可以。”盛情難卻之下,李嘉誠做出妥協,決定不接受賭場牌照,但是在旅館外麵另外建獨立的房子,給第三者經營,並且由第三者直接跟政府洽談條件。他的公司隻賺取租金,李嘉誠對他說:“旅館的客人要去哪兒我不管,但在我的旅館裏絕對不開設賭場。”用大眾的生意眼光來看,這件事情當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方法。但這是李嘉誠的原則,原則必須堅持。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香港經濟亦受到很大衝擊,地產及股市大跌,人心惶惶,國際對衝基金及大炒家多次利用股市擊潰聯係彙率及期指市場,以期獲取暴利。當時曾有人多次向李嘉誠集團要求借取股票在市場拋售,藉以增強沽售壓力,加速股市崩潰,以遂攫利目的。當時如果李嘉誠肯借出股票,隨便可獲得數以十億元計的利潤,但他認為此舉會對香港構成很大損害,故一口拒絕,表示這些錢他是絕對不會賺的。
要賺該賺的錢。錢財誰也不會嫌多,關鍵是要取之有道。
道理並不是深不可測,但為什麼現實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不是很多呢?關鍵是在擺在眼前的現實利益麵前,人們又常把“道”放在次要的地位,如果能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理,你自然也可以脫穎而出。
青年學生由於社會閱曆少,加上現在社會上確實有一些不良現象,很容易受其影響而對社會感到失望,甚至追隨這種風氣。但是國家的底線是法律,人的底限是良心,無論什麼事情,也不管別人怎麼做,在自己的心裏一定要清楚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可做。這樣我們才能於人於己問心無愧。
建議二十四:對原則問題從不馬虎
我對原則問題從不馬虎。是我的錢,一塊錢掉在地上我都會去撿;不是我的,一千萬塊送到我家門口我都不會要。
青年學生純真善良,一般都樂於助人,對於需要幫助而又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一般都會大施援手。但另一方麵,就像做生意大家要講規則一樣,做事也好,幫助他人也好,都要講原則,不該幫忙的人和事絕不能幫。
有一次李嘉誠去打高爾夫球,一名替他背球袋的婦女忽向他求情,說自己無力供樓,希望他能網開一麵。李嘉誠問她詳情,原來那位女士已購入四個嘉湖山莊的單位。聽罷這個女士的“苦況”,李嘉誠毫不留情地說:“以你的收入能力,參與四個住宅單位的炒賣是錯的。由這一秒開始,你不要同我說話啦,我要打球!”李嘉誠後來表示,對於一些不衡量自己供款能力的炒家,他認為不值得同情。
李嘉誠說到做到,對原則問題從不馬虎,從不做有愧於良心的事。
在香港商界,潮籍人以勤奮、精明而著稱。也有人說潮州人“孤寒”(吝嗇,小器)。1995年12月1日,國際潮團聯誼會在港開幕,儀式完畢後,李嘉誠立即被記者包圍住,有記者提到“潮州人孤寒與否”的問題。
李嘉誠說:“潮州人隻是刻苦,而非孤寒。”李嘉誠強調,“我絕對不孤寒,尤其對公司、社會貢獻方麵和‘作為中國人應做的事’上,絕不會吝嗇金錢。”
李嘉誠出任10餘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他把所有的報酬都歸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隻拿5000港元。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80年代初的年薪。
有人指出,以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長實集團這樣盈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的報酬,一間公司就該有數百萬港元,進入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而李嘉誠20多年維持不變,隻拿5000港元。
1983年長實以發行新股作價付款方式購買青洲英泥合作發展餘下的土地。長實為此發行新股2400多萬股,每股作價925港元。附帶條件是:李嘉誠私人向青洲英泥保證,在這些新股發行之日起十四個月內,青洲英泥在任何時候都可拿這些股份向他換回等於925港一股的現金。換言之,李嘉誠私人承諾作長實股價倘使下跌的保障。李嘉誠認為私人受點損失沒關係,但不能讓大夥擔風險。
講規則是為了企業發展,講原則是對個人品德的修煉。
建議二十五:了解下屬的希望
要了解下屬的希望。除了生活,應給予員工前途;並且,一切以員工的利益為重,特別在年老的時候,公司應該給予員工絕對的保障,從而使員工對集團有歸屬感。
李嘉誠自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能體會人的疾苦。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
上世紀70年代後期,香江才女林燕妮為她的廣告公司租場地,到長江大廈看樓,發現李嘉誠在生產塑膠花。此時,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長江地產業當時的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但長實卻仍在維持小額的塑膠花生產。林燕妮甚感驚奇,李嘉誠則表示,“我不外是顧念著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一間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對李嘉誠來說,股東相信他,他能為股東賺錢則是應該的。他一向這樣想:雖然老板受到的壓力較大,但是做老板所賺的,已經多過員工很多,所以他事事總不忘提醒自己,要多為員工考慮,讓他們得到應得的利益。
在公司裏,曾經有一個工作了10多年的會計,因為患了青光眼沒有辦法繼續工作,此時公司規定限度的醫療費用都已用完了,這個會計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李嘉誠知道後,表明了態度,“第一,我會支持你去看病;第二,不知道你太太的工作是否穩定,如果她願意,可以來這裏工作,我可以擔保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你太太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你就不用擔心收入和生活了。”
我們都痛恨世界上現存的不正義和不公平現象,但我們可帶來改變的能力卻有局限;然而李嘉誠深信做人忠誠、正直、公正無私及富有同情心是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對於某些人來說,為了追求商業上的成就,會犧牲以上的價值觀。當然,現實中的商業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求變,但李嘉誠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多效益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了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信念。如果我們選擇隻為追求金錢及權力,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
也許有人會用“冠冕堂皇”一詞形容李嘉誠的言論,並認為他這麼說不過是在收買人心。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事實最能說明問題。
建議二十六:保持低調
金錢就像流水一樣,由高處流到低處。愈到下遊,覆蓋的麵積愈大,土地也愈肥沃。賺錢的情形也是這樣,保持低調、采取低姿態、謙虛和善的人,金錢一定向他順流而去。
如何才能做好生意,這是許多人包括一些大學生多次向李嘉誠提出的一個問題。對此,李嘉誠的回答是“保持低調”,也就是要以一種謙虛和合作的態度與人打交道。最簡單地講,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