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29日(農曆6月13日)出生於廣東潮州的一個貧苦之家,父親李雲經為教師。12歲時(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李嘉誠隨父母避難到香港定居。15歲時,父親因病辭世。身為長子的李嘉誠,決定輟學,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憑著智慧與勤奮,李嘉誠邊工作邊入夜校學習英語及科技知識。由於勤奮上進,業績突出,1948年,他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誌創業,以自己全部積蓄的五萬港元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長江塑膠廠的產品銷路很好,李嘉誠以穩中求進的發展思路,堅持穩紮穩打,量力而行,先求生存,再謀發展。他憑著真誠、沉著及冷靜的態度,率領長江塑膠廠上下艱苦地渡過多重難關,並時時不忘審時度勢,密切關注塑膠市場未來的走勢。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1957年春天,李嘉誠親自飛往意大利學習製造塑膠花的技術,回港後,迅速開始生產,並大做宣傳。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七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元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贏得“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在1958年間,為了迎接香港新工業時期的到來,李嘉誠洞察時勢,開始將積聚的可觀資金投向地產業。他先後在北角(1958)、柴灣(1966年)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奠下了基業;並積極積聚資金,儲存土地,從事地產業的投資發展。
1963年李嘉誠與莊月明女士結婚。1964年8月,長子李澤钜出世。1966年11月,次子李澤楷出生。
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
不過,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工商業的前景,認為香港這個商機十足之地,不會久亂。他反其道而行,在人們賤價拋售房產的時候,卻大量購入地皮和舊樓。不出三年,風暴平息,香港社會恢複正常,經濟複蘇,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麵積共630萬平方英尺。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創辦長江置業有限公司。1972年9月改組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1月,“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英國倫敦(1973年)、加拿大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李嘉誠善於充分運用國際資本和采取聯組形式來發展、壯大自己,既有較紮實的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和完備製度的功底,又一貫堅持守信,誠實原則,義利合一,名聲卓著。
至此,李嘉誠開始正式在地產事業上大展手腳。並在後來多次石油危機和經濟蕭條時期,趁樓價下滑,運用人退我進、人棄我取的戰略入貨,結果在樓價大升時獲得巨利,使手上的資金暴增。
1974年5月,“長實”與原有密切聯係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這是“長實”走向企業國際化、多元化的重要起步。
1977年4月,“長實”成功地收購了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李超人”名聲鵲起,被譽為“一指擎天”的商場“神算手”,並首次在加拿大的溫哥華收購物業。
1978年,李嘉誠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收購另一老牌英資公司“青洲英泥”,成為該公司董事局主席。不過,最令李嘉誠難忘的勝利,是成功地控製了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黃”成為在香港第一個控製英資財團的華資財團,李嘉誠也成為在香港第一個入主英資財團的華人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