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軍細致得有理,原因在於很多電影總是超支,問題都出在這些細節上。王中軍自己總結的拍片經驗是:既然要做,就要把計劃做得詳細,首先應該嚴格控製製作和計劃環節,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超支。
在製片環節,華誼虛心向哥倫比亞公司學習,其對預算的控製管理被華誼吸納成為其製片中的重要環節。因此,華誼在以後的拍片過程中,對資金到位的情況,資金的使用細節,以及超支都有相應的控製和解決辦法,因此清晰且有效地節約了成本。
一年隻拍三四部電影的華誼兄弟,拍什麼片全由王中軍和弟弟王中磊拍板決定。他們的方法是“倒推收益”——首先估計票房收入,然後確定電影投資,進而撒網廣告讚助商保證基本用別人的錢拍電影。電影投資多少,基本的預算也是他決定的,對於馮小剛的電影,有這麼一種說法:“王中軍的預算就是馮小剛的預算”,從中可見王中軍對前期預算的重視程度。
這是典型的華誼作風:一邊追求大投入,一邊滴水不漏地對細節上的每一筆開銷計算得清清楚楚。據說,王中軍對製片計劃的要求細到了每一分錢,是圈子裏典型的“摳門”。他自己並不在乎這樣的評價,就像他說的一樣,預算超支的問題往往就出在細節上。而電影能否贏利,是否超支是關鍵。
這種認真的、規範化的操作也是保證影片贏利的重要基礎。到目前為止,除有一部片子外,華誼兄弟投資的所有電影都按照製片計劃執行,沒超支一分錢。王中軍對製片計劃書的要求是最少在50頁以上,每一筆開銷都必須仔細計算。
在影片投資上,謹慎仔細的態度無可厚非,但作為製片人,對資金的嚴格控製會不會與導演或演員發生衝突?比如導演從藝術的角度認為應該這樣拍,製片人從市場角度認為應該那樣拍。在華誼到底誰說了算?
王中軍堅持認為,總體上是製片人說了算。原則性的問題,如投資多大、投資方向、片子做成什麼風格,什麼時候上檔期,用什麼級別的演員,製片人說了算。現在的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專業,導演也越來越商業化。導演不能老講自己的藝術,其實隻要是獨特的藝術就一定具備商業前景。
實際上,電影的方向又不完全受投資人左右。至少在華誼,王中軍不會幹涉具體的運作,因為他和導演是坐在同一把椅子上說事,而不是對著幹。王中軍認為,做一個好影視製片人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判斷能力,具備對影視市場銷售渠道的把握,也就是懂得如何將影片賣出去;需要學會控製資金,學會搞清楚預算。
因此,在華誼,王中軍要求在財務預算中,一方麵有一擲千金的氣魄,另一方麵又能避免無謂浪費。這也是華誼魅力的決勝秘訣——既要大膽投入又要謹慎仔細。
不求最貴的,但求最好的
有人也許會問,華誼兄弟這麼多年來涉足影視行業,就沒賠過錢嗎?
在進口大片一統國內票房,國產片普遍蕭條的當今時代,華誼投資的30部電影中,絕大部分實現贏利,隻有兩三部虧損,兩部收支持平。
2003年與2004年,王中軍投資的兩部影片《天下無賊》和《手機》,投資回報率都超過了200%。《手機》的投資成本1700萬,淨利潤達到4300萬;《天下無賊》的投資成本隻有3000萬元,最後票房收入超過1億元,淨利潤達到7000萬元。
同時,由陸川拍攝的《尋槍》、《可可西裏》,路學長的電影《卡拉是條狗》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年度最關注影片。之後,由華誼兄弟投資的電影《功夫》、《夜宴》、《寶貝計劃》、《雞犬不寧》、《墨攻》、《心中有鬼》,包括2008年的《非誠勿擾》,都獲得了票房和口碑上的極大成功。2009年馮小剛的最新電影《唐山大地震》,還沒有完成拍攝,就已經在影視行業掀起巨大影響力,因為國內銀行為此影片提供了巨額貸款,這在電影行業也屬首次。
這樣的成績對國內民營影視公司來說,相當令人羨慕。
王中軍說:“投資電影,那是沒有風險的穩賺生意。”此話立即招來同行的質疑。很多人都疑惑,單靠節約預算,避免浪費,就能保證影片大賣?如今中國電影市場受到國外影片的衝擊,觀眾能夠走進電影院觀看國產影片的興趣大大減少,何來票房高收入?加之國產影片佳作本來就少,好導演不多,又如何穩賺這筆生意?
實際上,華誼兄弟自有一套贏利的經商之道。除了嚴格控製預算,華誼對於投資資本掌握三個法則:謹慎決策、跟隨市場、降低風險。
在項目選擇上,決定是否投資,王中軍還是十分謹慎的。
華誼對一部電影的決策過程基本上相對比較簡單,首先,一個劇本來了,二人都會把故事梗概看一看,看完了以後,需要討論一下故事,如果王中軍和王中磊感覺都不錯,放到第二個層麵。在第二個層麵,華誼會讓公司的簽約導演,以一個導演的角度對電影劇本去把關。之後是華誼的兩個銷售部門,一個是國際部,一個是西影華誼電影發行公司,會對劇本再次提出意見。